要重視孩子的態度。
為發展孩子特長而請家庭教師的家長,千萬不能忽視孩子的態度。孩子的態度決定學習的興趣、認真程度。如果僅僅是家長一頭熱,隻是強加給孩子,沒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然會費力不討好。因此,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態度,做好溝通與說服工作,不能“牛不喝水強按頭”。
注意家庭教師的選擇。
請這一類型的家庭教師,一要看專業水平,二要看教育水平。有的人專業水平較高,但不善於教育引導孩子,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激勵,反而會降低興趣。反之,教師的專業不行,也達不到目的。
本節筆記:
家長要找出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這樣在請家庭教師時,就能心中有數。鑒於每個教師的情況不同,應該把孩子的情況研究清楚,不能盲目。
試一試:
請家庭教師之前,最好與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商量一下,共同分析需不需要請教師、請什麼樣的教師。家長應重視班主任、科任教師的意見和建議。
第14節 分分分不是孩子的命根
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分數是無可厚非的。但並非每一位家長都能使自己的關心變為孩子學習的動力。調查表明,目前社會上家長對學習分數的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某些行為,確有不科學的現象存在。這些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如果對孩子的學習分數采取理智的科學的態度,則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
一般說來,家長對孩子分數認識的誤區有以下兩個方麵:
一、片麵誇大分數的功能,以分數高低為判斷學習優劣的惟一標準。
家長看到孩子考試分數比前次考試高了,就喜上眉梢,認為孩子學習下功夫了、成績進步了,進一步推論孩子懂事了,在學校各方麵表現肯定優秀。於是乎各種獎勵接踵而來。更有甚者,放鬆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缺點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之,若分數下降了,就認為“不爭氣”、“沒出息”,枉費了老師、家長的一片苦心,進而推論出孩子“太笨”、“沒有希望”,甚至認為孩子分數既然不高,那麼在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方麵肯定表現不好。因此在批評幫助時容易失去耐心,甚至惡語相譏、拳腳相加,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一小學生因考試分數未達到家長的要求而被家長活活打死的慘痛事件,就是家長片麵誇大分數功能而導致的惡果。
片麵誇大分數功能的另一典型現象為:有部分家長將孩子的考試分數作為在單位同事、親戚朋友麵前“露臉”、“爭麵子”的重要內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麵子,很自豪。若分數不如人,則覺得臉上無光,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教育好,出門矮人半截。
以上這些行為,均不考慮分數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獲取高分為學習的惟一目的,忽視思想品質、性格修養、身體素質等諸方麵的全麵發展,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的客觀存在,無疑會形成對孩子學習的負麵壓力,導致有的孩子在獲取高分無望的情況下,采取作弊、塗改分數等不正當行為欺騙家長。這樣不但不能促進學習,反而影響孩子思想品質的健康發展。
二、機械地、片麵地分析分數,從而得出錯誤結論。
產生這一誤區的原因是有些家長不完全了解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分數的高低,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既得分數的信度與效度。有的家長,機械比較同一門學科前後幾次考試的得分多少,以此來判斷孩子此門學科的學習好壞。也有家長機械比較同一次考試中幾門學科分數的高低,以圖發現孩子學習上的弱點。有許多家長在學期初規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試必須達到的分數,作為本學期學習的“硬指標”,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確分析分數,會被表麵現象迷惑,最終將使家長、孩子都被誤導而進入學習的誤區。僅因某次分數的下降就否認孩子學習的進步,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而僅依據某次分數的表麵分析來指導孩子學習時間與精力的分配,無疑會使孩子忽視真正的困難,得不到真正的幫助,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等到問題暴露時,很可能良機已失,悔之晚矣。
那麼家長應如何對待分數,以充分發揮分數的功能,使分數成為促進孩子學習的催化劑呢?以下就這個問題談幾點建議:
第一,了解測試目的。測試目的不同,反映出來的問題就不同。就學科測試而言,有進度測試、摸底測試、總結性測試和診斷性測試等,也有偏重知識水平的測試與偏重於能力發展的測試等。隻有弄清測試目的,才能看出測試反映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於知識識記的測試中分數高,而在偏重於知識運用的考試中分數可能不高。家長就不能簡單地以兩次分數高低來判斷孩子學習退步或進步,忽略孩子能力發展方麵的問題。再比如,學期中的進度測試題的難度往往要小於診斷性測試和期末總結性測試。因此,期中考試的高分並不一定就預示期末考試也會“豐收”。
第二,認真分析分數的信度和效度。分數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分數的真實性。有許多因素會對分數的真實性產生影響。因此,家長在分析分數時,有必要與孩子一起認真分析此次考試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試的分數真實性。隻有對分數的真實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依據“修正”以後的分數來分析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三,善於從分數的分析中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表揚,以充分發揮分數的激勵功能。當孩子學習成績進步時,家長的肯定與表揚能使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當孩子學習成績後退時,更需要家長的鼓勵與幫助。從孩子的諸多不足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最能體現家長的教育水平。比如:若總分下降,單科分有無上升的?從知識結構看,有無掌握較好、丟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試一團糟,幫助他的最好辦法仍然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鼓勵他克服困難,相信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頭趕上,考出好的分數。那種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隻會撲滅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棄。
家長科學地分析分數,並能對孩子學習分數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態度,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明智的家長在孩子考試成功時提醒他不要驕傲、不要輕浮,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迎接更艱巨的挑戰;而在孩子考試失利時,首先要對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勵,然後幫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樹立不怕困難、迎頭趕上的勇氣。這樣,孩子才可能以更優異的成績來回報關心他、愛護他的父母。
支點招:
我們的家長大多數愛聽孩子得高分,一聽低分就難受,輕則訓斥,重則打罵。難怪現在的孩子撒謊的多,這都是父母逼出來的。逼的結果還不止這些,最可怕的是當孩子再次得低分時,他不是考慮如何總結經驗教訓,而是如何逃避父母的打罵,有的幹脆不學了。那麼,如何對待才是積極有效的呢,下麵一些方法可供參考:
注意聽孩子分析解釋,全麵考慮和評價。有的時候低分不低。比如全班數學平均成績是40分,而孩子考了60分,可能就是班上的“尖子”了。此外,是單項差還是全差,要看孩子其他科目的考分,不要隻看一門課程考試成績差,就說孩子學習差。如果孩子因一門功課差而感到自卑、氣餒,家長還要在鼓勵的同時,用其他科目的好成績來調整孩子的情緒。
看孩子是真差還是假差。孩子的素質不可能在某一次或幾次的考分上全麵反映出來。如孩子的考試成績是靠死記硬背得來的,機械答題,這是真差;而孩子反應靈活,答題具有創造性,有時雖然考分不高,卻是假差。
要看考試的內容。有的是單元測驗,有的是全書測驗,有的是單項測驗,有的是綜合練習。家長要看試卷,區別對待,如果是單元測驗或單項測驗考了低分數,有可能是孩子對某一項內容沒有很好把握,要提醒孩子注意;如果是期終或綜合練習考分低,就要引起重視,尋找原因。
看孩子是特差還是稍差。對於稍差一點的,家長不要誇大其辭,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對於特差的孩子,家長要與老師共同商量對策,或請教兒童心理醫生。
本節筆記:
如果對孩子的學習分數采取理智的科學的態度,則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
試一試:
要冷靜。不要一看到孩子考了低分,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孩子臭罵一頓,更不要拳腳相加,嚇得孩子以後再也不敢把低分試卷拿給家長看。
第15節 “一事不成”並非終生無成
李寧是世界體壇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創造了體操史上空前的奇跡。然而有關他小時候的故事,或許知道的人並不多。
李寧的父親是小學教師,家境貧寒,但父親對幼小的李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心要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家,讓他常聽音樂,親自教他練聲學琴,甚至經常為兒子舉行家庭音樂會。
後來,父親發現李寧學習沒有長進,學琴心不在焉,放學後不知去向,很晚才回家。
一天,父親來到兒子讀書的學校,看到李寧趴在體操室的窗台上目不轉睛地往裏看,然後又跑到操場的沙灘上翻起筋鬥來。父親看得很仔細,跑過去抱住李寧問道:“寧寧,你想練體操嗎?”李寧用力點了點頭:“是的,爸爸,讓我練體操吧!”父親看著兒子那期待的目光,陷入了沉默。
此時,父親的心情不免有些悲哀,他一輩子幻想當音樂家沒成,讓兒子當音樂家的美夢又破滅了。但他並沒有絕望,因為他已經在痛苦中醒悟——音樂乃人之心聲,勉強不得;與其拉牛上樹,不如放之青山。於是,他把大腿一拍,說:“好,我支持寧寧學體操。”從此,李寧走向了通往世界體操巨星的道路。在李寧獲得巨大成功時,有記者問他最感謝的人是誰,他毫不猶豫地說:“是我父親,假如他沒有放棄初衷,也就沒有我的現在!”時至今日,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證明,李寧的天賦在體操。而如果他的父親執拗於己見,非讓他學習音樂,其結果不但產生不了一位音樂家,而且也埋沒了一顆體操新星。
當今社會,人們對子女的成長極為關注,這與社會生存競爭的需要是緊密相關的。而且,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迫使孩子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強烈。實際上當孩子來到世上之前,他們的家長就設想了一條成功培育之路。從孩子進托兒所,到幼兒園、小學、初中家長一步步地緊跟其後,耐心與煩惱同在、希望與挫折並行。吃了數不清的苦,受了道不完的氣,同時也享受過無數次培養兒女成功後的喜悅。
望子成龍是每位家長的願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有出息,但每個家長有不同的望子成龍觀念。當孩子進入名校後,家長似乎自己也正在進行百米賽跑中的最後衝刺。他們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不斷進取,按照原先設想的藍圖,完成學業進入白領領域。且不說光宗耀祖,最起碼盡了一項莊重的義務,完成了為人父母的責任。所有這些應該說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孩子不願意繼續深造,或者願意到其他的領域另謀發展,這可能與一些家長的期望有一定距離。
在孩子念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若家長遇事沉著、處事沉著、幹事爭著,對他們的孩子就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正確地麵對現實,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更不會放任自流。如果再加上家長的引導,孩子就不會走太多的彎路,特別是對待今後的出路問題上。一定要從孩子與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隨時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把握好孩子的定位,使孩子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生活、學習。同時,自己也應該時時充滿自信與樂觀,為孩子做出榜樣。有誌者事竟成,讓自己的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希望中走向未來。
支點招:
為孩子擬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
讓孩子看到希望,經過努力能達到目標,使他們學習起來興趣逐漸增大,越來越有幹勁。這裏的目標定位很重要,定高了不切實際,使孩子感到奮鬥無望,力爭不及,會使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定低了也不行,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人來到世間太輕鬆了,不知生活的艱辛,尤其不知父母的辛勤養育之苦,到頭來仍使家長的希望落空。目標定位應以適中為宜,也就是說,孩子必須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稍有放鬆就難以實現,並使他們時時看到希望、事事想著目標,這才是父母親的目的所在。
搞清孩子成長過程中一些以前未曾注意的因素。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孩子的成長環境已遠遠不同於其父母當年求學時的情景。家長應經過認真分析後,再與孩子就人生目標的問題平心靜氣地談談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共識。
本節筆記:
興趣是成才的基礎,教育孩子要考慮他們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切不可以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
試一試:
父母親和孩子一起製訂目標時,也要聽聽家裏親戚朋友的看法,更要與學校老師交流孩子在學校中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