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個主要的心理特點是,追求快樂、逃離痛苦,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厭學,愛學習的孩子,肯定是從學習中感覺到快樂,厭學的孩子肯定是感到學習痛苦。如何讓孩子快樂學習、享受學習,做陽光男孩、陽光女孩,這才是每位家長值得探索的問題。
厭學問題一直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最多見的原因是學習壓力太大,孩子承受不了,選擇逃避。有些孩子在小學或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升入初中或高中後,學習內容、方法、環境等都變了,自己在班上不是名列前茅了,心理上不能承受挫折。這些孩子往往是從小一帆風順,在家裏、學校一直受到家人和老師的喜愛和嗬護,沒有經曆過任何挫折,所以,一遇到困難就受不了了。
另一部分壓力則來自父母。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的心理、身體上的壓力大大增加。父母陪讀,造成孩子缺乏學習的自覺性,難以領悟學習的方法,難以獨立地解決遇到的新問題,他們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後的成功的快樂。
其次是孩子學習目的不明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關心的人生命題是:“我為什麼學習?我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由於許多家庭給孩子提供了過於富足的物質條件,孩子在家裏從不做家務,從不擔心經濟上的困難,孩子當然沒有要通過學習而改變現狀的願望,現在家裏的錢好像都花不完,為什麼要學習?而那些家庭生活條件艱苦的孩子,反而學習目的很明確。同時,由於現在家長功利性過於強烈,這樣,孩子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而隻注重別人對自己學習成績的評價。孩子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自然將學習看做是苦差事。
有些孩子則是由於生病或某種原因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受到了家長周到的照顧,再去學校的時候學業有些跟不上,又不願意付出艱苦的努力,更願意在家什麼事也不做。家長一方麵給孩子提供安樂窩,一方麵在精神上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而學習生活又是那麼單調乏味,孩子當然不會選擇學習了。如果家長讓孩子選擇的是學習還是體力勞動,像農村孩子一樣,那孩子就會選擇學習了。
此外,另一種原因是自己不會學習。不會學習的孩子學得苦,學得累,學得煩。這些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係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有關重要的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表達出來。由於孩子不會學習,麵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支點招:
父母和老師要正確對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學習要求,應注意到孩子的年齡、智能水平,不能馬虎,也不能苛求,不溺愛,也不放縱,使正在長知識長身體的兒童,從小得到健康的發育。
要注意孩子的學習負擔不要太重,要講究教育方法,加強課堂教學,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課外作業不宜過多,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充分的娛樂時間。
要幫助孩子樹立克服困難、搞好學習的信心,培養堅強的意誌和開朗的性格,這對於防止焦慮症的出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於已經出現焦慮症狀的孩子,若是嚴重的病例,要進行心理治療,如支持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有的孩子還要配合藥物治療,如服用抗焦慮藥物、佳靜安定等。但這類藥物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隨便服用。
本節筆記:
追求快樂、逃離痛苦,成年人和孩子都是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厭學,愛學習的孩子,肯定是從學習中感覺到快樂。
試一試:
家長不要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來實現。這種做法往往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令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利於因材施教。
第12節 讓孩子遠離考試焦慮症
每次考試,爸爸都會拿著試卷,指點著周周犯錯誤的地方,訓斥他:“這裏根本不應該錯,隻要你認真檢查,就可以改過來!”批評之後,爸爸就會以各種理由,要求增加他的學習量。周周把自己關到房間裏,看著書桌上堆著的各種趣味數學啊,概念語文啊,有種要嘔吐出來的感覺。
考試的問題,雖然嚴重,但周周還算能忍受得住,畢竟,考試不是每天都進行的,最重要的考試,一年隻有兩次。
周周最受不了的,是爸爸竟然會到學校,到班級的窗口下,看他是否認真聽講。
有一天,他正在上課,忽然一扭頭,看到爸爸的身影,在教室窗外一閃而過。而這個時候,周周手裏正握著一個他最喜歡的玩具公仔。周周手腳無措地把玩具公仔放回到書包裏,腦門上冒出了細細的汗珠。
周周覺得自己病了。一坐進教室,就心慌氣短,老師說什麼也聽不清,總是想往窗外看——他想把學習成績提高上去,可是卻幾經努力,卻顯得力不從心……
廣州某中學的一名高三畢業班女生說,隨著開學日期的逼近,她開始“覺得夢想遙不可及,一想到如果高考失敗,就會很心慌”。她的樂觀和自信發生了動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恐慌感和窒息感,想起要去學校就很煩,“我告誡自己盡量讓心境保持平靜,但根本做不到,自己頸上就像有一個繩套,自己逐漸用手收緊,已經喘不過氣來。”
她說經常做夢,夢見考試,也經常夢見自己拿著一大堆書等車去學校,可是等了一天車也不來。
考試焦慮是當前中學生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之一。據調查,大約有10%~15%的學生對考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特別是學習基礎比較差、性格比較內向、學習方法不夠靈活的學生最容易產生考試焦慮症狀,有的學生還伴有失眠和神經衰弱等症狀。
考試焦慮是指學生在應試情境下,通過不同程度的情緒性反應,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焦慮情緒達到比較嚴重的程度,就可能發展為考試焦慮症。考試焦慮情緒是一種常見的、基本的心理體驗。而有考試焦慮情緒的學生大部分會感到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記憶力下降,精神難以集中,注意力易於分散,思維似乎停滯。記得很熟的單詞怎麼也想不起來,麵對題目看了多遍,不知是什麼意思。生理上則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厭食、心跳加速、頭腦混亂,甚至引起神經衰弱。
產生考試焦慮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不能正確對待考試,擔心考試不及格。這類學生主要是基礎比較差,學習比較吃力,學習方法不當,把考試看得過於嚴重,如果考不好,如何向父母、老師交代?如何麵對同學?以及這次考試是否會從此決定我的命運……由此,思想上產生壓力,又因壓力超過心理負荷而造成過度緊張。
第二,疑慮考試失敗。學習好的同學心理上總想保持住自己原有的優勢,擔心保不住原來的名次,在心理上出現了自責、自卑和難以服氣的精神壓力。於是背著沉重而又緊張的思想包袱,每當考試時就會自然產生種種想法,諸如擔心再次失敗的焦慮情緒等。
第三,外部壓力大。在考試成績上,老師父母對學生的過高要求,也是造成心理壓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學生怕考試出錯,把考場紀律也視為一種精神上的“壓力”。考試時,明明自己在思考著問題,卻不知不覺地擔心自己是否違紀了,造成心理障礙。
第四,大腦休息不足。有些學生,為了考試拚命複習功課,以致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營養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緩衝,也同樣會陷入焦慮之中。
一些患有考試焦慮症的學生,即使到了成年,也時常被考試的噩夢驚醒。造成考試焦慮症的普遍原因是考前準備不足,“心裏沒底”造成考前緊張,甚至連自己會的題目也會張冠李戴。其次,敏感、缺乏自信的學生容易產生考試焦慮症。另外,一些學習成績較好,但過分看重考試成績、擔心自己考不好丟臉的學生,也會產生緊張情緒。
支點招:
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告訴孩子:無端的憂慮與苦惱,對當前複習有百害而無一利。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複習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紮紮實實做好各種準備,這才是自己應取的態度。這樣針對每一種擔憂,自己與自己辯論,以提高自信心。
幫助孩子通過控製呼吸緩解焦慮。具體做法是:保持坐姿,身體向後靠並挺直,鬆開束腰的皮帶或衣物,將雙掌輕輕放在肚臍上,要求五指並攏,掌心向下。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氣,大約數4個節拍,然後慢慢吐氣,也用4個節拍,每次連續做4~10分鍾即可。也可以閉上眼睛做,邊做深呼吸邊想象一些美好的情景,效果會更好。除了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深呼吸外,也可以在看電視、走路、臨考前去做。
讓孩子學會肌肉放鬆。所謂放鬆,是指努力體會肌肉結束緊張後的舒適、鬆弛的感覺,比如熱、酸、軟等感覺。可以在早晨醒來和夜晚睡覺前各做一遍。
1.頭部放鬆。用力緊皺眉頭保持10秒鍾,然後放鬆;用力閉緊雙眼,保持10秒鍾,然後放鬆;用舌頭抵住上齶,使舌頭前部緊張,保持10秒鍾後放鬆。
2.頸部肌肉放鬆。將頭用力下彎,努力使下巴抵達胸部,保持10秒鍾,然後放鬆。
3.腹部肌肉放鬆。繃緊雙腿,並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鍾,然後放鬆;將雙腳向前繃緊,體會小腿部的緊張感10秒鍾,然後放鬆……還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肌肉的放鬆。
引導孩子大膽想象。人的想象具有暗示、補充、預見功能。考試前通過對一些廣闊的、寧靜的、舒緩的畫麵或場景的想象,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這些畫麵和場景可以是田園風光、海上日出、輕舟飄蕩……。
消除給與孩子的錯誤暗示。一是堅決杜絕用“完了,孩子糟糕透頂了……”這類消極語言暗示自己或者孩子。二是消除孩子大腦中的錯誤信息,如“沒有考好,老師會另眼相看”、“爸爸、媽媽會受不了”等,告訴孩子:不應過於顧慮失敗的後果,應該用“我努力了,我問心無愧”、“我能成功”等話語寬慰放鬆自己。
本節筆記:
敏感、缺乏自信的學生容易產生考試焦慮症。另外,一些學習成績較好,但過分看重考試成績、擔心自己考不好丟臉的學生,也會產生緊張情緒。
試一試:
讓孩子正確看待考試,學會放鬆自己的心情,勞逸結合,不要忘了進行跳繩、踢球等一些有益的體育運動。
第13節 該不該為孩子請家庭教師
在寧夏銀川市,曾有一個家長在當地媒體上刊登了一則招聘啟事,以30萬元的巨額酬金尋找家教,希望能找到使孩子學習成績突然提高的“高人”。
這則招聘啟事,內容為:“現有一名高三學生成績較差,急需有真才實學的老師輔導,輔導期5個月,輔導費每天500元。高考上線,額外獎勵人民幣5萬元;上重點線,獎勵10萬元;如考上名校,獎勵30萬元。才學平庸者勿擾……”
而教育界專家表示,任何一個老師隻有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的作用,如果學生自己不努力,再“天才”的老師也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讓孩子的成績突然提高。
如今,給孩子請家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有沒有必要給孩子請家教,請家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很多家長把握不準。不少家長對於請家教有一種盲目的從眾心理。許多家長說:“人家都請,自己不請怕耽誤了孩子,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麵。”那麼,什麼樣的孩子適於請家教呢?
一、誤課較多,跟不上進度,或有偏科現象,某一學科特差,等等,這時,應當考慮為孩子請個家庭教師。
二、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因為這些學生在課堂上總是羞於向老師提問,即使鼓足勇氣提問,有些老師不注意方式方法,當麵指責學生,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為其請一個好的家教,不僅可以講解其沒有學會的知識,還能夠幫助他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三、有的學生在某一學科上成績較好,為了進一步提高,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一位叫張揚的同學,平時喜歡英語,學習成績也相當不錯。她的媽媽為其請了一位女研究生,每周一次與她進行口語對話。她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更加濃厚,英語成績又有了新的提高。
請家教切忌盲目,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一、請家教前多征求孩子在校老師的意見,請家教以後也應讓家教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使老師和家教都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具體狀況,從而達到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統一。
二、對所請家教不僅要了解其知識是否豐富,更要了解其是否擁有愛心和良好的品質。家教在教孩子時,不但是在教知識,同時也是在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思想性格的形成。
三、評價家教的教學質量不能單純看孩子的成績,更要看孩子有沒有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四、大學生或研究生做家教,因為與孩子年齡接近,比較容易和孩子溝通。但有的大學生家教不了解教學規律,教學不夠係統。所以,在請大學生家教時,一定要認真考察,不然會適得其反。
五、有條件的話,家教最好請正規院校畢業、學科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的年輕在職教師。他們在年齡上與孩子差距小,在思想上比較活躍。在性別選擇上,小學生請男性教師為好。在威嚴的男教師麵前,孩子的頑皮、任性就會收斂,從而專心致誌地接受輔導。
支點招:
為了發展孩子特長而請家庭教師,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不可忽視孩子全麵素質的提高。
小學、中學階段是為孩子全麵發展打好素質基礎的階段,如果為了發展特長而影響了整體素質的發展,有可能得不償失。一些家長有為孩子做“早期職業定向”的心理,期望孩子將來從事某一種職業,往往在特長上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不重視孩子的其他素質,甚至認為隻要有一技之長,其他方麵差點沒關係。事實證明,過早為孩子進行職業定向教育,達成願望者比例極小,更多的是專業不成氣候,還影響了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