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孩子,會學習是你最重要的資本——學習能力培養中的心理學(1)(1 / 3)

美國心理研究協會做了一項研究來檢驗遺傳因素和家庭教育哪一個對孩子的智商影響較大。研究的結論是:遺傳和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幾乎等同。也就是說:做家長的你也許沒有最高的智商,但隻要方法正確,你就能培養出具有最高智商的孩子。

第1節 和孩子一塊兒學習

和孩子一起學習是快樂的,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希望有一個夥伴,如果家長和孩子做夥伴,孩子開心家長也會找回童年的記憶,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孩子的言行和愛好是在家長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特點的。和孩子一起學習,在一個書的環境裏,在大自然中,你會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確實,現在的一些家長,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養家糊口的辛苦,指責孩子泡網吧不學習,一古腦兒地把責任推給社會,而家長自己沉醉在無聊的應酬和消遣裏,把學習丟了,缺失了再學習的能力。

學習不光是學生時代的事,也不局限於你的專業領域。為父母者,更應該善於和孩子一起學習。

學習什麼?孩子已經給出了答案:了解國內外大事,跟得上時代步伐,能夠和他們一起進步。

說實話,這不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很多家長卻不能夠持之以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國自古就崇尚教育,中國人以重視下一代的教育而聞名世界,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現實中,我們的許多家長卻走偏了路。一些人以為給孩子找個名校,或是一擲千金,讓孩子少小離家遠赴海外當小留學生,就是對他們教育的大投入,就可以一勞永逸了。殊不知,這種把教育的責任推出去的做法卻鑄成了很多的錯誤和悲劇。

怎麼學習?孩子也給出了答案:和他們一起學習。我們發現,這個調查結果令人驚異,其實,很多孩子並沒有在意家長的收入,而是更看重知識的力量,這無疑是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民族的希望。麵對這些充滿希望的下一代,家長們應該幡然警醒了,在浮躁和迷失中靜下心來,關上電視、撤掉麻將,在溫暖的燈下,和孩子們一起閱讀和討論,把你們的愛鑲上知識的金邊,融入孩子純潔的心靈,嗬護他們健康成長。

許多父母經常教育孩子“多動腦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這一重要規律。調查發現:思維活躍、分析問題條理清楚的孩子跟他們的父母有直接關係,這些父母在談話間明顯地表現出思維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善於動腦筋。因此,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父母首先應加強自我學習,並積極投入與孩子一同的智力活動中去。

支點招:

讀書、看報。

讀書、看報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傳遞信息時,父母還要談談自己的認識。讀書過程中養成劃出重點、剪貼感興趣的文章和記讀書筆記等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會喜歡上讀書、看報。

小型家庭智力競賽。

進行競賽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答、選答、搶答;口述、手寫、動作;記分、淘汰、小獎品。這項活動還可以針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弱點進行,以激發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背景。

家庭辯論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問題是父母和孩子都感興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樣,就此開展辯論活動,各抒己見,也是項不錯的活動。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討論、辯論的風氣,每個家庭成員的水平都會提高,還能矯正有些父母一人說了算的不民主作風。

智力型家務勞動。

所有的勞動都有明顯的智力因素,如:飯,怎樣做能節約時間?菜,怎樣做才好吃、好看?大掃除,先幹什麼、後幹什麼;拖地板,怎樣才能擦幹淨?等等。在家務勞動中引導家人開動腦筋,大腦必然得到鍛煉。

向孩子請教。

父母應有向孩子學習的意識,有些知識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為老師。比如,孩子的英語學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請教請教孩子,這樣更會提高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發現自己不能回答你的問題,孩子就會很自覺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難道不比聽寫、默寫更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嗎?

本節筆記:

思維活躍、分析問題條理清楚的孩子跟他們的父母有直接關係,這些父母在談話間明顯地表現出思維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善於動腦筋。因此,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父母應加強自我學習。

試一試:

家庭中遇到的問題,隻要不是必須回避孩子的難題,可讓孩子一起參加解決難題,讓孩子知道有關情況,聽聽孩子意見。在孩子參與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不但發展了智力,還提高了他的責任意識。

第2節 培養孩子的上進心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兼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麵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隻要再寫上3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5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時,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隻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隻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孩子的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有的孩子就缺乏這種動機,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1.爸爸媽媽的挫傷。孩子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父母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甚至言辭中常露出諷刺、挖苦之意。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擊,有的幹脆就放棄了努力。

2.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些家庭中,爸爸媽媽本身缺乏上進心,工作不思進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視孩子情感與智力方麵的需要。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行為指導和要求,極少和孩子談話、遊戲、講故事,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

3.孩子自身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

支點招:

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必須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孩子感興趣的事,做起來必然有積極性,反之,影響積極性發揮。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以親切、活潑、愉快的言語激發孩子。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態度極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語氣,肯定孩子的成績,繼而提出新的要求,這樣便會很自然地激發出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來。

引導孩子積極活動。孩子在活動或遊戲時,父母積極參與,同樣也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通過父母的參與,可以使孩子從中得到快樂、獲得滿足,從而為“下一次”打好基礎。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樣可以促進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家長必須鼓勵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滿意,也應以鼓勵的話語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績。父母的鼓勵,不僅會使孩子受到鼓勵,並能使孩子產生一種“連鎖反應”——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或對舊知識繼續努力鞏固的願望。如果父母用諷刺或訓斥的語氣教訓孩子,隻能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使其滋生畏懼、逃避的心理,更甚者會影響其一生的進取心。

本節筆記: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孩子的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

試一試:

對孩子提出合理要求。俗話說:“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隻有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既感到爸爸媽媽的柔情與溫暖,又感受到父母嚴格要求自己的拳拳之忱,你的教育才能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

第3節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列寧的父母總是十分注意使孩子們對學習發生興趣。因為興趣是促使孩子自覺地主動地好好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對於幼小的孩子,列寧母親在教他學習外語時總是一邊玩一邊學,把學和玩結合起來;空閑的時候,還和孩子玩猜字謎、做答題遊戲,以增強其學習興趣,促進其動腦能力。父親很關心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責任感和刻苦勤奮學習的精神。當他發現二兒子過於輕鬆地就學會了所有的功課,反而十分擔心,恐怕這樣會妨礙他養成刻苦學習的品德和應有的學習責任感。於是便帶他去參加一個小學的畢業典禮,給一個勤奮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頒發獎狀,讓他看一看畢業典禮的莊嚴場麵,學習那位學生在生活和學習條件都很差的情況下頑強學習的精神。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知識呢?獲得知識的途徑之一就是閱讀。

對孩子的閱讀應該從咿呀學語時抓起。開始時可以給孩子口授簡單的兒歌、講故事,養成孩子對閱讀的愛好,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以後可逐步擴大閱讀量,使孩子博聞強記、開拓知識麵、提高理解能力。有位成功的家長這樣回顧孩子的“閱讀成長曆程”——

孩子所以能比同齡人提前進入大學深造,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他能博覽群書,知識麵廣,有較強的理解能力。

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首先要給他們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我們常在充滿父子、母子親情的氛圍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書的世界裏。在孩子咿呀學語時,對他來說,父母同他一起讀圖畫書是一種最快樂的事情。每當在他身旁為他讀書時,他就會感到親切、愉快。這時,他會感到,父母就是這個世界上最親愛的人,父母的聲音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在共同讀圖畫書時,父母對故事的理解和感情的變化必然通過聲音表現出來,以此喚起孩子的共鳴,引發孩子對閱讀圖畫書的興趣。如果做父母的不讀書、不看報,那麼孩子的閱讀興趣是很難培養起來的。

孩子上學後,我們就要求他背誦所學的大部分課文,而且有些課文必須背得十分準確;還讓他利用課餘時間背誦一些名家名篇,學過的古文也必須背得滾瓜爛熟。我們常看著書讓他背,背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給予糾正。上高中後,他涉獵了《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新編》、《史記》、《資治通鑒》、《漢書》、《後漢書》、《戰國策》等,有些名篇他都能背上來。背誦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之一,當背誦積累到一定的量,對孩子的理解、分析、評價能力自然會有好處。一般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大多文理兼優。孩子考入大學後深有體會地說:“語文是百科之源,學好語文,學習其他學科就會省許多功夫。”

我們要求孩子讀書時要用心閱讀,善於質疑發問。孩子讀作品時,對作者的生平、為人,書中主要人物、主要情節、特色以及自己對作品的評價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另外,在閱讀過程中,讓孩子沉下心來去品味、去體會、去感受,他們就會從書中獲取精神營養,對培養自己的健全人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語文教學提倡大語文觀念,就是要引導孩子內外結合,拓寬視野。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要立足於學校、課堂、書本,但不能拘於書本,要放眼於課外、書外,善於觀察分析周圍發生的事情。從許多優秀學生的成長過程看,他們都廣泛涉獵了古今中外、各種門類的書籍。他們都把看報刊、看電視、假期旅遊、社會實踐當做語文學習的大課堂。

引導孩子多動手、多動口也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把讀書得到的精彩描寫、名言警句、心得體會及時寫下來。有的孩子在這方麵就做得很好,一直未間斷寫讀書筆記和日記。

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對孩子的各科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各位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人類的知識傳遞過程中,書籍總是起著巨大的作用,這一點對孩子來說,也不例外。

有藏書的家庭和幾乎沒有什麼書的家庭,孩子的最初環境就有了好壞之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許多父母認為,嬰幼兒期的孩子理解能力低,給他讀書也是浪費時間,其實不是這樣。當嬰幼兒瞪大眼睛聽父母念書時,看起來也許他不完全懂,但隻要他不哭鬧,就證明他的語言和理解能力在悄悄發生變化。就像你在給一棵幼樹澆水時,它不會馬上長出葉子、開出花朵,但它的根在靜靜地吸收,機體內的纖維組織也在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