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孩子,財富之路要從小開啟——財商教育中的心理學(2 / 3)

(一)自我認識上的偏差。

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青少年了解自我並實現自我的要求與日俱增,同時,社會現實也使他們不斷地關注自我。當他們發現自己在經濟能力、藝術修養等方麵與其他同學存在巨大差距,與心中的理想狀態有天壤之別,從而否定自己,處於懷疑、搖擺不定的狀態,可能就會表現出忍讓、內斂,他們可能會重新界定自我,並且是以消極否定為基調的。他們認識自我靠“狹隘比較”,高估別人的優勢,誇大自己的劣勢,過分謙讓、委屈自己,甚至無視自己的價值與意義,無法真正地看待自我,導致自我的喪失。

(二)焦慮敏感心態。

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貧困生的內心尤為敏感。對涉及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的事情,總會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應,內心設防很多。貧困生內心的這種敏感,使其平添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更使其變得脆弱而易生受挫感。這種心態對他們學業的完成、素質的提高有一定的負麵影響。

(三)情緒情感上的自卑心理。

差距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有人調查得出,學習成績一般、缺乏專長的特困生,更容易產生自卑感。有些貧困生因為自卑而變得過度自尊。他們認為貧困是很丟人的事情,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貧困,有時甚至要強撐麵子。

(四)交往上的挫折心理。

生活不寬綽的他們,與人交往處於被動的地位,底氣不足的他們對別人凡事都忍讓、謹小慎微。被動消極的生活態度會使他們不斷遇到挫折,較差的人際關係使他們陷入了苦悶、焦慮與孤獨中,有時形成孤芳自賞的狀態,貧困的“小刺蝟”迷失了方向。

(五)妒嫉心態。

貧困生的妒嫉之情主要是針對同班、同級乃至同校的家庭富裕同學的,引發妒嫉的情況通常有三種:

其一是因不服氣而生妒嫉。貧困生自認為無論學習還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條件並不比富裕同學差,甚至優於他們,僅僅是因為出生在貧困家庭便低人一等,心理極不平衡,感到不服氣。

其二是因羨慕而生妒嫉。麵對琳琅滿目的商品、色香味美的佳肴等物質誘惑,富裕同學的毫不猶豫、大手大腳、心安理得地享受,在貧困生看來是很奢侈的生活,使貧困生既羨慕又妒嫉。

其三是因不滿而生妒嫉。主要是富裕同學表現出來的優越感和傲慢,刺激了貧困生,使其心生不滿,乃至於憎恨。妒嫉是從憎恨的情感中分化、產生出來的帶有攻擊性的心理,多誘發其他惡性心理,但如果能夠恰當引導,進行自我調節,便可以向積極的方向轉化。

支點招:

跟孩子坦白你的貧困。

早一些坦誠布公地向孩子交交家底,讓他對家裏的經濟狀況有所了解,早做思想上、心理上的準備。教育孩子並使他們懂得:一個社會存在著一定的貧富差距是正常的;對於人來說,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但惟獨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而不論是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的孩子,都應該懂得一點,那就是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包括接受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所從事的職業等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懂得父母是愛我們的,並且為我們的成長犧牲了許多許多。

擺正自己的心態。

貧困家庭的父母尤其要擺正心態,千萬不能對孩子有過分的補償心理,不能對孩子的學習提出過高的要求,否則孩子或者自私不領情,或者心理壓力過大。要正確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有吃苦和在困境中生存的韌性,用正確的觀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讓孩子善於接受現實、悅納自我。

讓孩子知道:現實中的差距無處不在,既然這是客觀事實,那就接受現實吧。悅納自我、坦然接受自己的優缺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讓孩子列出自身的優點,即便是微小的部分也不可放過,並指出哪些優點是別人所沒有的。這樣可使孩子建立理性、平等的意識,擁有自信、強大的心理素質。

本節筆記:

下崗父母,請昂起頭來,做生活的強者,同時,也教你的孩子昂起頭來,做生活的強者。

試一試:

如果你的家庭生活較為艱難,那麼要注意在孩子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不要讓他輕易給自己貼“我不能……”的標簽。如果孩子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簽,經曆一些事情的打擊後,就可能避免正麵交往,或選擇逃避,並且還可能用它作幌子來逃脫責任。其實任何事情都是不斷變化的,可以讓孩子在危機中看到生機,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在惡劣的環境中找到良性資源。

第4節 父輩的成功與孩子無關

美國人讚賞奮鬥精神,教育孩子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即使家庭條件優越也不能一味依賴別人。現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弗雷斯特的妻子在2006年10月出版的新書《愛你,爸爸》中,邀請很多成功的美國女性講述父親教育她們的經曆。其中約翰遜總統的女兒寫道,在約翰遜當參議員時,作為女童子軍一員,她必須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賣掉一定數額的餅幹為童子軍集資。沒有父親的特殊照顧,她隻好自己拿著餅幹,挨家挨戶推銷。

李嘉誠對兩個兒子的培養教育抓得很早。他要求兒子生活上克勤克儉,不求奢華;事業上注重名譽,信守諾言。他特別教導兒子要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

當李澤钜和李澤楷到八九歲時,李嘉誠召開董事會,就讓兒子坐在專門設置的小椅子上列席會議。開始兄弟倆覺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認真聽父親和各位董事討論工作,有時大家爭得麵紅耳赤、吹胡子瞪眼,兄弟倆嚇得哇哇直哭,李嘉誠說:“孩子別怕,我們爭吵是為了工作,這是正常現象,木不鑽不透,理不辯不明嘛!”

有一次李嘉誠主持董事會討論公司應拿多少股份的問題,他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張隻拿9%的股份。”

董事們有的讚成、有的反對,爭論不休。這時李澤钜站在椅子上說:“爸爸,我反對您的意見,我認為應拿11%的股份,能多賺錢啊。”弟弟李澤楷也急忙說:“對,隻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

“哈哈,”父親和同事們忍俊不禁,他說:“孩子,這經商之道學問深著呢,不是1+1那麼簡單,你想拿11%發大財反而發不了,你隻拿9%,財源才能滾滾而來。”

實踐李嘉誠的決策是英明的。公司雖然隻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後來李澤钜和李澤楷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想在父親的公司施展才華,幹一番事業。李嘉誠沉思了片刻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兄弟倆都愣住了,說:“爸爸,別開玩笑了,您那麼多公司不能安排我們工作?”李嘉誠說:“別說我隻有兩個兒子,就是有20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兄弟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把他們推向社會,去經風雨、見世麵,鍛煉成材。

兄弟倆到了加拿大,李澤钜開設了地產開發公司,李澤楷成了多倫多投資銀行最年輕的合夥人。李嘉誠在香港常常打電話問兄弟倆有什麼困難他可以幫助解決。兄弟倆總是說:“謝謝爸爸的關心。困難是有的,我們自己可以解決。”

其實李嘉誠不過是隨便問問,並不真的想幫助他們解決什麼困難。當然兄弟倆對父親的為人最清楚了,你真的求他幫助解決困難,他也不肯幫助。父親“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倆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兄弟倆在加拿大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兩年後,李嘉誠把兄弟倆召回香港,滿麵春風地說:“你們幹得很好,可以到我公司任職了。”並麵授他們一些經驗說:“注重自己的名聲,努力工作,與人為善,遵守諾言,這會有助於你們的事業。”

李嘉誠欣慰地看到兩個兒子的迅速成長和出色業績,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分出不少擔子給他們了。每當人們稱讚兄弟倆時,李澤钜說:“感謝父親從小對我們的培養教育,它是最好的商業教師,尤其在教授‘不賺錢’這點上。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最主要的是怎樣做一個正直的商人。”

近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富人。這些富人的出身各有差異,致富經曆也各有不同,但很多富人對自己後代的安排卻非常相似,為其買房買車找好工作,總之,讓孩子衣食無憂,父母才安心。

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兒子麵前,我不是總統隻是父親。”他反對孩子們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他讓孩子們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兒子詹姆斯20歲去歐洲旅行,臨行前買了一匹好馬,然後打電報向父親求援。父親回電話說:“你和你的馬遊泳回來吧!”兒子隻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二戰”打響後,羅斯福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前線。父親病故了,他們還都堅守在各自的軍艦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父親送行。

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教育就是授人獨立自尊之道,並開拓躬行實踐之法。”又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然而,我們不少家長心太軟,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進行一條龍“全方位”“係列化”服務,白天接送、晚上陪讀,直至填寫誌願。“設計”的產物、“包”大的一代,如同溫室中的花朵,患了“軟骨症”,見不了世麵、經不了風雨,結果獨生子女難獨立,這種現象著實令人擔憂。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應成為家長重要的必修課。

支點招:

獨立的人格必須從小培養,在培養的過程中要注意:

培養獨立性要從孩子的生活常規教育開始。也就是對孩子進行生活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常規教育應包括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文明習慣、行為兩個方麵。其中生活衛生習慣指的是:洗手、洗臉、洗腳、洗澡、擦鼻涕、吃飯、睡覺以及不隨地大小便;不在牆壁上亂塗亂畫;不隨地吐痰;保持室內清潔衛生等。文明習慣和行為指的是:尊敬長輩,愛護同伴,愛護公物,使用禮貌語言等。

培養獨立性需要給孩子創造教育環境。教育環境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要有孩子可以自由、獨立活動的環境。如幼兒的東西應放在他自己可以拿到的地方,玩完玩具有收放玩具的盒子,還有可以供他畫、剪、釘、編的紙、筆、剪刀、針、線等。在家裏還應該有一小塊可以讓孩子遊戲的天地,也應該有在得到大人允許後到室外去遊戲的場地。

培養獨立性需要給孩子自由。做家長的要丟掉給孩子製定的各種各樣的清規戒律,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對兒童必須實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談,有提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去擴大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有一些空閑的時間幹一點他們高興幹的事。

本節筆記:

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

試一試:

對孩子的主見要循循善誘,切忌扼殺。家裏還應準備一些孩子的玩具,供孩子選擇和玩耍。

第5節 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東西

“爸爸,給我二十塊錢,我要買一個變形金剛。”“媽媽,我的鉛筆用壞了,給我三塊錢。”現在的孩子經常向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做家長的既不想拒絕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錢以後亂花,常會感到左右為難,不知所措。那麼,到底應怎樣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家長首先應區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要認為孩子要錢是不應當的事情,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不能脫離錢而生活,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與錢發生聯係。因此凡是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買書、買練習本,家長就應適當滿足孩子並讓他自己去購買這些東西。這樣一方麵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嚴辭拒絕,並向孩子講明道理。例如,孩子已經有許多布娃娃了,還纏著父母要求買新的,這時,家長就應告訴他:“家裏還有十幾個布娃娃,你買這麼多是沒有必要的。爸爸媽媽的錢也掙得很辛苦,你要懂得愛惜爸爸媽媽用勞動換來的錢。”一般來說,上學以後的孩子,都能接受這些道理約束自己的行為。

在給孩子零用錢時,切忌與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家務勞動聯係起來。孩子幹點家務活是正常的,這既能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也能培養他們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義務感。但不能將之和錢聯係在一起,家務勞動都是無報酬的,不能因為參加家務勞動而獲得零用錢,這樣會扭曲正常的家庭關係,變成雇傭關係,扭曲天倫之樂,扭曲家庭勞動的意義。同樣,零用錢也不能用在獎勵孩子考試成績上,這無疑是賄賂,把金錢用做一種物質刺激,有礙於培養孩子端正的學習態度,有害無益。

現在很多忙碌的父母經常給孩子買禮物,有時也是作為一種補償方式,既是為了“收買”孩子,也是為了“贖罪”,以此證明“爸爸媽媽總是想著你”。當然,對每個大人來說,過節,尤其是春節,無疑是回憶“跳”回童年的最佳時機,小時候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父母,會希望現在盡其所能讓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可是,當孩子收到禮物時,未必露出你期待的滿意笑容。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因為在給孩子的禮物當中,有些隻是反映父母自己的喜好,也許是他們小時候夢寐以求的東西,根本沒去考慮孩子本身的喜好。

時間長了孩子會習慣性地以為這些堆積如山的玩具代表著大家給他的愛和對他的肯定,是最可靠的證明。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把愛、金錢、禮物三者混淆在一起,也就有可能會對那些“粗心”到竟然空手而來的親朋愛答不理。因為孩子會斷定不送他禮物的人不喜歡他。

確實有不少家長將其當做利誘的工具:“如果你……媽媽就給你買……”其實,過年買禮物、給壓歲錢隻是一個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不應給它加上什麼附加條件。獎勵孩子可以有很多種方式。父母應該在春節期間應和孩子一起領會“接受”和“給予”的樂趣和意義。

支點招:

在買禮物之前,父母應該給孩子一點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聊天,感受他的心情,知道孩子所著迷的事情、在意的東西,聽孩子談論自己的願望和希望,但不要讓他的這些希望和願望立刻得到滿足,並且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願望都是“必須”或能夠實現的。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向往、渴望、期待,以及為未來作打算。孩子才會懂得在“美夢成真”時刻的快樂,在“美夢落空”的時候不會跺腳,隻有付出這樣的時間代價,他才可能放棄“我要什麼媽媽就得給什麼”的幻想而慢慢成長。

本節筆記: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不能脫離錢而生活,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與錢發生聯係。

試一試:

家長要牢記的一點就是千萬不可對孩子有求必應,縱容孩子花錢。否則,讓孩子從小養成好逸惡勞、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到頭來會貽害無窮。

第6節 培養理財能手

星期日,俊俊爸媽決定帶俊俊到公園玩,出發前,俊俊聽見媽媽對爸爸說:“準備多些錢!”爸爸說:“就在市裏,花不了多少錢。”俊俊急忙說:“爸,隻要1000元就可以,買門票,到酒店吃飯,吃完再去逛超市,買我喜歡的超人。”俊俊爸聽了為難地說:“爸爸一個月的收入才2000元,你一天就要花掉我半個月的工資,剩下的1000元怎麼支撐家裏的開銷啊?”

現代社會商品信息多、變化快,處於生長發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夠,自製力弱,容易養成不良習慣。而且青少年中的高消費現象,扭曲了孩子間的人際關係,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家長需要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消費。

首先,應該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開支。

一部分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常常在家庭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消費需求,造成家庭經濟緊張。而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況,理解家長在開銷上的節省和限製,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有助於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亂花錢的毛病,樹立“適度消費”的觀念。要使孩子認識到自己還沒有真正通過勞動為社會、為家庭創造財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負擔,所以沒有理由在生活消費上提出過高的要求。父母也要有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引導青少年不攀比、不追求名牌。對於孩子的不適當要求,家長要敢於說“不”。

其次,培養孩子節儉的美德。

讓孩子明白“別人有的我也可以沒有”,“人窮未必誌短,有錢未必有誌”。允許孩子在一定條件下自己計劃花錢。單純限製不是解決孩子亂花錢問題的好辦法,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在家庭經濟允許的範圍內,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開支,這有助於幫助孩子學會計劃花錢。

再次,不要讓孩子受廣告誘惑。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虛假廣告,如果你發現了,就要直接告訴孩子,廣告的宣傳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不必為廣告的宣傳所迷惑。即使廣告本身沒有問題,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進行采購,否則會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