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孩子,財富之路要從小開啟——財商教育中的心理學(1 / 3)

培養孩子的消費責任,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解決經濟問題的過程中鍛煉經濟頭腦,喚醒他們的經濟潛能,開啟他們的財商,這是家庭教育必要的一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責任在此,不得推卸!不要把財富留給孩子,而要把孩子變成“財富”。

第1節 財富是創造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開始有了“錢意識”,這同五六十年代不會花錢的孩子相比,無疑是可喜的一大進步。然而,大潮之中泥沙俱下,社會上的行賄受賄、學校中的以錢代罰、家庭裏的麻將賭博,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孩子,使他們在“錢意識”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苗頭:要玩我的滑板嗎?行,拿錢來租;想逃避做值日生嗎?肯出錢,就有人代勞;作業不會做?拿錢來,給你抄。甚至借兩塊錢還3塊也拿得心安理得。一些孩子們誤認為,你出錢我出力,就是公平交易;借少還多,不就像銀行拿利息嗎?看來,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錢意識”引導已刻不容緩。

目前,全世界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製止校園攀比風氣的做法也有不少。比如,德國教育部正在重新考慮采用統一校服的製度,來製止越來越多的校園名牌追捧者;新加坡學校明確規定中學生不準穿戴名牌;日本不準中學生燙發;就連英國貴族學校的富家子弟,參加社會實踐時,也必須與平民家的孩子同甘共苦。在我國,北京市教委最新頒布的《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更是首次將“生活不攀比”作為重要的一條,單獨列了出來。

正確培養孩子的“錢意識”,學校、社會、家庭都責無旁貸,但大頭還得落實在家長身上,因為孩子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家庭裏,家長對他們“錢意識”的灌輸更為直接直觀。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錢意識”呢?家長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教會他們各種用錢方法。如讓他們學買早點、打醬油到交學費等,大一點的孩子還可教他們利用假期搞點勤工儉學,賣報紙或打小工等,讓孩子在經濟活動實踐中體會到錢來之不易,應當珍惜;錢是勞動所得,不勞動者不得獲。

當孩子出現不良苗頭時,家長應該及時製止並指正,告訴他們,錢不能成為逃避勞動的代價,借二還三是高利貸行為,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掙錢要合理合法。同學之間要有真誠的友誼、無私的幫助,不能把一切活動都歸結到金錢之中。打鐵還得自身硬,家長首先應以身作則,樹立良好榜樣。

有人說如今市場經濟中,錢是萬萬不能沒有的。這固然有道理,但不全麵。錢決不是萬能的,世界上還有比錢更寶貴的、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像知識、本事、信念、精神、情操等,因此,在培養孩子正確掙錢花錢的同時,還應讓孩子明白,錢畢竟是身外之物。錢可以自己花、自己掙、自己攢,錢還可以濟貧、支援災區、救助失學兒童,發展很多很多事業。讓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錢意識”,使他們在成長中逐步適應競爭的社會,這有利於他們的生存和發展,並可能使他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支點招:

這裏給父母四條忠告:

人品比物品重要。

要讓孩子明白,用名牌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用智慧來豐富自己。隻有你抬起頭、挺起胸,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別人才不敢小看你。

身內比身外重要。

貧窮與富有的差異並不在那些身外之物,而取決於人的內心。擁有美好的心靈,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

親情比金錢重要。

世間最珍貴的就是親情,是父母與兒女的骨肉之情。這種流淌在血液裏的骨肉親情,永遠是生命中最溫暖的成分。如果父母助長子女“擺闊”的虛榮心,那將失去親情。

創造比享受重要。

享受自己用勞動創造的價值,要比享受父母或別人的勞動成果快樂得多,幸福得多。古人教子提倡“以儉養德”,實際就是把創造的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在勞動中去鍛煉自己,培養高尚的情操。

本節筆記:

不要把財富留給孩子,而要把孩子變成“財富”。

試一試: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幫助就是幫助,幫助別人時不應想到索取報酬,被別人幫助時也不要用錢去言謝。

第2節 勞動是最好的賺錢方式

有這樣一位母親,在女兒10歲生日時,沒有贈送豐厚的禮物,而是留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業題:讓她用自己的零花錢到報攤上買十份晚報,再原價賣出去。媽媽遠遠地觀察她,保護她。半個小時過去了,她抱著報紙走呀走呀,許多人與她擦肩而過,她卻不敢開口。是啊,她要把報紙賣出去,必須要戰勝自我、戰勝膽怯、戰勝虛榮。這需要一番思想鬥爭,需要時間。母親尾隨著那幼小的身影,又過了一會兒,孩子終於開口賣報了、成交了,她用意誌和勇氣獨立完成了這道作業題。

隨後,母親把女兒帶到賣晚報的老爺爺麵前,得知賣十份報紙隻賺很少很少的錢。孩子不僅親身體驗到獲取勞動果實的艱辛,更懂得了父母掙錢的不易。她深深感謝父母苦心培養的這份愛。

培養孩子愛勞動是早期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全麵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讓孩子從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強他們動手做事、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信心,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應培養他們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識,這樣可以促使孩子骨骼、肌肉、神經係統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鍛煉,同時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兒期這個人類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他們進行早期勞動教育,讓他們在輕鬆愉快、多種多樣的勞動中獲得全麵發展。

一項有關青少年勞動狀況的調查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這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學生普遍認同應該養成熱愛勞動的品德,但卻有75%的學生從未做過家務勞動或很少做家務勞動。這說明青少年雖有較明確的價值取向,但在行動上卻存在問題。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了學生課業負擔重外,更主要的就是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嬌慣。一些家長對孩子百般嗬護,樣樣為孩子代勞,小到洗手絹、削蘋果、剝雞蛋皮,大到替孩子到校內做大掃除等,以致這些孩子勞動觀念淡薄,好逸惡勞,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樣的家長表麵上是疼愛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令人堪憂。

歌德說:“熱愛勞動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事實表明,一個人有無勞動習慣,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這事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家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曆!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前文講過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我們的孩子什麼時候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呢?我們的孩子對待像清潔工這樣的勞動者為什麼就少了崇敬之情了呢?對於這個問題,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的方法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之一。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其中大多數在家裏,從小在四位老人和父母的精心嗬護之下溫暖而甜蜜地長大,智力的發展在預先設定好的“生涯規劃”中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是對於體力上的發展似乎隻能依靠一些營養品和奢侈的保健品了。殊不知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正漸漸喪失了勞動教育。如果孩子來幫爸爸媽媽洗碗,大多數的家長會很生氣地說:“一邊去,髒著呢!趕快寫作業去。”如果孩子連自己的襪子和鞋子也不會洗,很多家長似乎並不怎麼驚訝,似乎科技發展到今天,機器可以解放我們的手腳,也使得我們的基本生活技能於無聲無息之中退化。於是乎就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孩子用洗衣機洗了一雙自己的襪子,然後跑到家長麵前索要獎勵;有些家長和孩子在街上碰見清潔工人,家長不但不能用“平等”來詮釋“隻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句話,甚至會把他們當做教育孩子的“素材”——“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和他們一樣掃大街”;在學校,勞動對學生來說更多的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和評比的籌碼,有些教師甚至會把勞動當做一種懲罰的手段——某些學生犯了小錯誤之後,就會用打掃衛生這種方式來“告誡”其他同學不要向他們學習,不然會有這樣的“下場”。久而久之,勞動在學生心目中就意味著是“不良”學生的標誌,以後就要盡量避免去勞動。綜上可見,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缺乏對“勞動光榮”這一美德的宣揚,並且還存在一些消極處理的操作誤區。

針對於此,首先要糾正認識和行動上的一些誤區,並且主動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實戰中獲得鍛煉。要扭轉孩子們的認識似乎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孟子就曾經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傳統的文化中大都認為體力勞動是低級的,也是低效的,所以要扭轉孩子的認識關鍵是要扭轉家長的認識。家長要適當創設通過勞動取得成功、從勞動中獲得成就感而不是靠物質刺激和“鼓勵”的情景;注意從平時小事做起,比如讓孩子去超市買瓶醬油或者稱些雞蛋等等。通過這些,孩子不僅能從勞動中得到成就感,還能夠加深對家庭的感情。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勞動要從小做起,要讓孩子們覺得勞動就像玩具和遊戲一樣有趣,可以在身體和大腦的配合中找到自己樂趣。另外,幼年時期也是形成認識態度的關鍵時期,及早建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能更有效地指導以後的生活行動。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興起,教材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探究學習內容。讓孩子自己去動手,不僅是一種勞動,還能夠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支點招:

培養孩子勞動的興趣。根據孩子好動、好模仿的特點,培養勞動觀念。他們常常喜歡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揚後顯得異常興奮,家長應加以鼓勵,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對,高興地堅持下去,由無意識的模仿動作變成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孩子還常會一麵伸手一麵說我來,要自己吃飯、洗手、穿衣服……這又是進行愛勞動教育的好機會。

讓孩子量力而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為他們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內容和時間。如讓三四歲的孩子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飯、漱口、洗臉、穿脫衣服等,讓五六歲的孩子學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擦桌椅、掃地、洗手帕等,讓七八歲的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公益勞動,如打掃環境衛生等等。孩子勞動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每次在20分鍾以內。

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孩子開始學習勞動時,家長必須言傳身教,一步步給孩子做示範,手把手地教,以後再逐步讓他自己幹。並要注意安全、衛生,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

經常鼓勵和表揚。對孩子的勞動成果,家長應及時地表揚和鼓勵,還要鼓勵孩子不怕困難,敢於實踐,動腦筋想辦法,使勞動進行得又快又好。孩子的勞動與成人不同,不應以他們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為目的,而是為了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本節筆記:

勞動對青少年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家長應該從小為孩子創造勞動條件和環境,教育孩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讓孩子從小學會勞動、熱愛勞動。

試一試:

家長一定要耐心鼓勵和幫助孩子獨立做這些事,切莫為圖省事而包辦代替,應使孩子對勞動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第3節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下崗,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下崗現象的發生、發展,社會上出現了一批下崗職工子女。有人做過推算,全國下崗職工子女人數在400~500萬左右,年齡大都在6~18歲。

父母雙方有一人下崗或兩人同時下崗,無疑會對平靜的家庭生活投下縷縷沉重的色彩,當然也會直接衝擊孩子的心靈,衝擊家庭教育。現實生活中下崗職工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如下現象:一是一些家長下崗之後,對自己的現崗無法平靜地麵對,精神上或鬱鬱寡歡或怨天尤人,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更有甚者,一些人下崗之後,重新就業屢次遭受挫折,拿家庭其他成員甚至孩子出氣,一些家庭甚至出現危機,孩子的心靈受到嚴重衝擊;二是父母下崗,帶給孩子的立即是生活上、物質上的壓力,麵對孩子的學雜費、書本費、資料費、雜誌費,一些家庭尚能對付,但孩子在同學、朋友間顯得“寒酸”,貧富對比分明,不少下崗職工子女產生了自卑、過度敏感、不太合群的心理和行為,甚至有些孩子竟對下崗的母親說:“真沒本事,你們下崗我受苦!”三是一些下崗職工,忙於重新上崗,到處奔波尋找工作單位和出路,參加技能培訓,而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

下崗職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引起了學校和全社會的重視。那麼,作為孩子的家長,下崗的父母該如何教育子女呢?

(1)父母要更新觀念,克服“下崗丟人”的思想和消極情緒,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教育孩子勇於競爭、耐受挫折、自強自立。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由擇業、失業、競爭上崗已是家常便飯。中國當前推進市場經濟必然要全麵打破鐵飯碗和崗位、職業終身製,減員分流、革新體製、競爭上崗已成為大中型國企改革的大勢所趨。家長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同時,也應該把這個道理告訴孩子。麵對下崗,家長不必喪氣,走出去,外麵是一片明媚的藍天。小劉原先在蘭州一家國營大廠工作,每月工資三四百元還不及時發。突然有一天,廠長找她談話。她下崗了。起初,麵對周圍的輿論和孩子困惑的目光,她不敢承認這個事實。但很快地,她就振作起來,掂量自己,考察市場,一個多月跑下來,她人更“苗條”了不少,但她的飯館也開業了,活兒比工廠辛苦多了,但回報她的是一個月一萬多元的收入。最近,她的另外一家連鎖店又將開張,是下崗給了她“拚出個自己的世界”的勇氣和機會。小劉的艱辛奮鬥的曆程給她的孩子也上了無聲的一課:隻有強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下崗的媽媽是強者!

(2)有些家長下崗之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家庭經濟比較拮據。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進行家庭財政的預算和管理,家長不必為此感到慚愧,鼓勵孩子和父母一道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梅花香自苦寒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隻要家長引導得當,下崗其實是一次對孩子進行耐挫折教育、艱苦奮鬥教育、勤儉持家教育的良好時機。要激勵孩子不和同學比吃穿、比玩樂,而要比成績、比能耐。常有下崗父母發現:自己下崗了,孩子懂事了。

(3)有的父母下崗,必須經過培訓,“充電”之後再上崗。此時家長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告誡孩子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沒有廣泛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沒有紮實的專業技能技巧,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教育孩子從小樹立雄心壯誌,刻苦學習,奮發圖強。同時,一些家長要勇於克服怕在孩子麵前“丟麵子”的心理。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向孩子請教、學習。比如讓上初中、高中的孩子做你的家庭教師,輔導文化程度不高的你學習外語,學習電腦,學習數理化。現在的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小孩子在某一方麵比家長能幹、懂得多是非常普遍的,家長要勇於向孩子學習。這樣對孩子的學業必有很大的促進,同時,也增強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麗麗的母親下崗不久,便重新到一家合資企業上崗,其“本事”乃是上高中的對電腦頗具天賦的女兒教她的。女兒自從看到母親周圍的叔叔阿姨紛紛下崗,文化水平不高的母親勢必在所難免,便先下手為強,母親還沒下崗就催著母親摸電腦,在麗麗的“耐心施教”下,母親的計算機水平提高很快。果然,時隔半年,母親下崗,麗麗告訴母親不必緊張,憑她的計算機水平重新上崗易如反掌。這不,麗麗的母親誇麗麗有遠見,每天下班回來,都要和女兒共同“玩”電腦一小時,交流學習心得。

下崗父母,請昂起頭來,做生活的強者,同時,也教你的孩子昂起頭來,做生活的強者。

從今天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年齡來看,他們是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一代;從人的自身發展規律看,孩子正處於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時期,生理的變化給心理的發展帶來微妙的影響,這個時期,他們情緒不穩定,總是處於一種起伏跌宕的狀態之中,極易產生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是健康人格的逐步形成時期。其中,貧困學生由於經濟上、學業上、心理上的壓力,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展。經濟上的貧困,不僅使貧困生生活清苦,而且較之其他同學他們有著更多的心理負荷和思想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