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筆記:
如何批評孩子是一門藝術。恰當地批評可以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試一試:
隻談眼前,不翻舊賬,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他在父母麵前永遠無法翻身。
第6節 一諾重千金
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孩子信以為真。
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麼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對小孩子怎麼能欺騙呢?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了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
他果真把豬殺了。曾子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後世傳頌。
我們很多家長為了鼓勵自己的孩子認真複習考出好成績,便許下種種諾言,諸如考得好或名次進幾名,給與物質獎勵,家長的願望是好的,都希望孩子有所長進,但這一行為潛伏的弊端是無窮的,值得家長慎重。
如今有些家長是做生意的,經常在外,沒時間管教孩子,給孩子一個物質刺激,促進孩子的學習;有些家長麵對孩子的教育,束手無策,惟孩子是聽,隻要學習什麼條件都答應。這些學生往往在班上成績處於下遊,學習習慣不好,違紀現象時有發生。當然,為了得到獎品,有的學生經過努力暫時進步了幾名,而有的學生為了獎品鋌而走險,做出了許多考試違紀行為,有的學生得到獎品後,往往玩物喪誌,成績又直線下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事與願違的後果呢?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的研究成果正能解釋這一問題。1971年,愛德華·德西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學生在實驗室裏解答一組有趣味的智力題,不動腦筋還難以回答。德西把被試學生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和控製組,同時在不同的教室進行。實驗組的學生每做完一道題便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製組的學生做完後無任何獎勵,隔一段時間後所有學生休息一會兒,被試學生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觀察發現,控製組的學生繼續解題的人數明顯多於實驗組,時間越長,這種反差就越顯著。由此,這位心理學家得出結論:當一個人正對活動充滿興趣時,給他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的吸引力。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的內在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機,此時的最好獎勵辦法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嚐試和交流。因此,在德西的實驗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有趣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解出難題又正好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此時如果給學生以物質獎勵,則會使學生把主要的學習目標置於腦後而不顧,隻在乎當前的獎勵,甚至於把獎勵當成學習的主要目標,轉移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果,這一結果顯然與家長的初衷相去甚遠。
德西的實驗結論對我們改進教育方式很有啟迪,作為一個家長,首先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和樂趣;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看待成長中的下一代,尤其一些經商的家長,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但在教育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樣做會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在學習上怕吃苦,幹任何事和利益掛鉤,在集體裏無服務意識,怕吃虧,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中華民族美德中的大公無私、無私奉獻不僅不具備,就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達不到。再者,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利的,諸如買書或體育器械,對他的心身健康有幫助,如果獎勵一些諸如手機一類的東西,便於和孩子之間的聯係,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學生以此在同學之間炫耀,在學生間引起攀比,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有些學生上課鈴聲不斷,幹擾老師的正常教學秩序。就是在發達的西方國家,中學生也是不準帶手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談到,在美國,學生如有不當的東西帶進學校,如手機,學校一律沒收,並不再還給學生。相比之下,我們也沒收,但沒收後要求學生家長來校認領。一名高中學生的家長認領時還跟老師說,你們學校管得太嚴了,現在都啥時代了,俺孩子在初中就給他買了手機。我們的道德教育效率不高,家庭教育的偏差難辭其咎。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孩子的父母便是在孩子誠信人生中播種的人。
支點招: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後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這一願望能不能實現,就看我們為孩子的成長做了什麼,更要看我們是怎樣做的。
將分數和金錢區別開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既要嚴格,也要切合實際,不能用金錢做砝碼來換取優良成績。這種刺激不但不能激勵子女學習,反而會將子女引入金錢至上的誤區,這種“高薪”教子,未必換來子女成“龍”。因此,我們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要正確看待自己的富有,不給子女鋪就現成之路,而是讓他們從小就吃一些苦、受一些挫折,使他們從小就確立正確的理想道德,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適應社會的本領、戰勝困難的勇氣。
家長如果向孩子許了諾,到最後就一定要兌現。對於一時不能兌現的,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不能兌現的原因,取得孩子的理解與信任,並約定兌現的時間。家長如果遵守諾言,那麼自己的孩子才能學會守信。
應該提醒孩子對諾言的責任,許諾前要三思,並且及時提醒孩子兌現諾言。
本節筆記:
孩子的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守信的習慣,從小給孩子以嚴格的守信教育。
試一試:
教導並提醒孩子:切不可因為被許諾的人似乎也不在意,就對自己的諾言放任自流。因為如果多次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認為不守信也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就會輕視諾言。
第7節 孩子不是貨,莫要比三家
“我的孩子比你的強”、“我的教育方法比你好”,身為父母,這樣的話是不是聽著很耳熟?也許是聽過,甚至是說過。是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外界的壓力迫使我們自己競爭,還要捎帶上孩子。不過,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會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做了父母,人身上便會散發出一種慈愛的光輝。不過,初為人父母,也會有一點點惶恐,不知道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家長,於是備感壓力。他們開始和其他父母比較,開始對孩子倍加嗬護,想成為完美爸媽。這些原本好意的家長最終卻多因給孩子壓力過大,傷害了孩子。
怎樣才能避免自己和孩子陷入這種困境?首先,你必須明白自己的動機——你為什麼愛比較,或者他們為什麼要與你比較?想走出這種不良的怪圈,你還必須學會,破譯一些帶有攻擊性語言當中的真正含義。是故意還是非故意?是挑釁還是僅僅表達一下自己的優越感?以下專家會幫我們破解五句常常掛在家長嘴邊的話,無論你是這些話的傳播者還是這些話的聽眾,不妨反省一回自己。
“孩子是我的頭等大事!”
如果這是你的口頭禪:一般來說,說出這話的家長是想表達自己道德的優越感。你想證明,自己花了很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所以你得到了與孩子親密無間的感情,是個好家長。但事實是,你又怎知別的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就少於你呢?而且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不等於你和孩子的關係就會更親密,它有時甚至會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使你的孩子缺乏獨立性。
如果你是個聽眾:如果別的父母說出這樣的話來,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滔滔不絕地向其表明你在生活中為孩子做的犧牲。這也是許多父母的通常反應。但更正確的作法是:深呼吸,微笑傾聽,盡量保持沉默,因為你根本無須向他人證明你自己;因為愛孩子的方式有千萬種。
“我是最懂我的孩子、最會為他做最佳打算的那個人。”
如果這是你的口頭禪:如果你說這種話,就會讓那些不同意你觀點的人,被你看成是一些忽視你孩子需求、違背你孩子意願的人。盡管你覺得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超過他的老師和其他人。但事實上,你隻了解自己孩子的某些方麵,而比如,在學校裏、在運動場上、在課外活動裏,他們的了解未必就比你的了解更沒價值。
如果你是聽眾:在如今人人都想當完美家長的世界裏,如果一位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發掘他們的潛力並加以培養,那麼他將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家長。但凡事都怕極端,如果他自認為非常了解孩子,事事都為孩子安排好,那麼他的孩子將變得沒有選擇和判斷能力。相信這肯定不是對你說此話的人想要的結果。
“作為家長,我的任務就是保護我的孩子。”
如果這是你的口頭禪:家長是一把保護傘,替孩子擋風遮雨。這是種責任,但更多的時候,過分地保護卻也讓孩子們開始學會逃避失敗、失望、懲罰,這一切也許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當你在用錢讓他升級或者多些機會時,你是否想過,這是在阻止自己的孩子變得更有承受力。作為家長,應該陪在孩子身邊同他一起經曆挫敗,並一直鼓勵他。如果你總是保護你的孩子免於失望和失敗,那麼你是在阻礙他成長以及培養挑戰生活的能力。當你的孩子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失敗時你才需要介入,並且隻是安慰和鼓勵,而不是親自上陣為他解決問題,這樣他就能從失敗的經曆中悟出教訓,並慢慢地成長。
如果你是聽眾:要特別留意這樣的宣言,因為盡管大部分講這話的人都沒有意識到,他其實是在告訴你,他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經曆挫折和任何不好的事情。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你要讓你的孩子遠離他的孩子,但如果你的孩子與他的孩子比較要好的話,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受他的偏見的影響。
“我不能讓我的孩子錯失任何良機。”
如果這是你的口頭禪:想為自己的孩子創造各種機會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這種做法也會使你的感情有風險,因為孩子成年之後常常因此怨恨家長。現在不少家長,為了能讓孩子更有競爭力,不惜一切代價讓他們上更好的小學、中學,參加各種班。如果孩子沒有實現預期,這些家長就表現出很生氣。作為家長,你是否想過,當你在為孩子創造機會的時候,他是否也已經準備好了?他是否喜歡這個機會?
如果你是聽眾:你的對策是不要介入。你用不著從任何人那裏得到對自己愛護孩子的認可。另外,就算你的孩子沒有他的強,這也並不意味著失敗。
“我聽說你家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了,真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像你的孩子一樣有出息。”或者“你肯定走後門了吧?”
如果這是你的口頭禪:當朋友或鄰居們的孩子做得很出色時,我們都免不了會比較。如果自己的孩子相形見絀,不要自責。要常常提醒自己,就算孩子沒有得到很多的獎品或證書,你也同樣可以是個好家長。如果連你都很在意這些榮譽的話,你就在向孩子傳遞一種信息:他是個失敗的孩子,因為他沒有得過獎。同樣,你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如果別的孩子得了獎,他們的家長一定是走後門。這種想法會使得你們之間產生隔閡,一旦孩子碰到困難時,你便不會伸出援助之手。
如果你是聽眾:聽到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這是對你的最好的恭維和鼓勵。但切記不要時時刻刻都在別人麵前誇耀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樣,你和孩子都會慢慢迷失在這些誇獎當中,無從判斷其實他仍然有待提高。但如果你總是對孩子的成績不予以重視,吝惜你的誇獎,那麼你的孩子便會始終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