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招:
當你帶著孩子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在一起時,有時你免不了會當著孩子的麵對他評介一番。盡管這些評介可能是脫口而出,或僅寥寥數語,然而對聽者和孩子本人往往會產生微妙影響。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總結了家長當麵評介孩子的六大忌諱:
忌自誇。“她是班上的小公主,老師、同學個個對她喜歡得要命!”“他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簡直是個神童!”這類誇獎話即使真實度很高亦不宜常常掛在嘴邊。在外人聽來,這猶如“王婆賣瓜”,而對一些已略知謙虛的孩子來說,聽了也會頗感別扭。
忌全盤肯定。“他數字競賽得了第一,校運動會上奪得了冠軍,還被推選為拉拉隊隊長……”這類家長也許是被親情迷糊了雙眼,對孩子的缺點視而不見,而這種“全盤肯定”式的評介恰恰最易導致孩子的自滿情緒。
忌全盤否定。相反,諸如“這小子樣樣不行,是個大草包”、“我們家裏沒有哪個有他這麼笨的”等全盤否定的評介又易走向另一極端,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不思上進,破罐子破摔。
忌是非不分。“這孩子喝酒快趕上他爺爺了”、“他真有兩下子,偷了他姐姐十元錢卻沒被發現”……這類是非不分的評介肯定的是缺點、陋習,對孩子的壞影響不言自明。
忌損傷自尊。對那些缺點較多但自尊心又較強的孩子來說,家長在向他人作評介時切莫信口開河。“這孩子今年又考了個倒數第一”、“她演出砸了鍋,同學們都小看她”……這類損傷孩子自尊心的評介極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乃至反抗。
忌貶低他人。在對自己孩子作評介時,與孩子的同齡人作“橫向比較”是十分自然的,但此時須注意多多肯定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而切莫任意抬高自己、壓低別人,它本身就是一種“缺德”行為,如孩子仿而效之,將後患無窮。
本節筆記:
爭強好勝地拿孩子跟其他家的孩子去比,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試一試:
評介孩子須在以肯定為主的大前提下注意“度”,並把期望滲透其中。此外語氣最好中肯、平和,給孩子一種實事求是、給聽者一種不卑不亢的感覺為最好。
第8節 永遠不說傷害話
提起對孩子的傷害事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被人搶劫、勒索、欺負、性侵害以及被家長或教師體罰,等等。但是,孩子們怕的“軟”傷害常常被人忽視,如軟性的“語言傷害”。“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近年曾公布了一項內容為“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81.45%的被訪小學生認為校園“語言傷害”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盡管這個調查是針對校園傷害而開展的,但對於家長來說,同樣要予以重視和反省。因為對孩子們來說,“語言傷害”不僅來自學校,而且也有來自家長的。美國一權威機構對1萬名0~10歲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最後發現,對幼小心靈傷害最大的是來自父母的“語言傷害”。這種情況在我國也較為普遍。
鏡頭一:5歲的丹丹不小心把杯子碰倒在地,媽媽氣急敗壞地說:“你怎麼這麼蠢,真是個笨蛋、傻瓜,一點用都沒有……”
危害:家長的這種對人不對事、直接進行人身攻擊的“破壞性批評”會導致孩子不正確的自我評價,使之喪失自信,變得自卑。
鏡頭二:6歲的小靜貪玩,不好好練琴,氣得媽媽經常說:“孩子,爸爸媽媽多不容易,掙錢給你買鋼琴,還付學費,你一點不爭氣,一點都不像其他小孩那麼乖、那麼聰明。你不好好練琴怎麼對得起我們?”
危害:這樣教育的結果,要麼增加孩子的內疚感,產生自責心理;要麼讓孩子看不起父母,對父母的這份苦心和付出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產生人格障礙。
鏡頭三:洋洋不願學畫,爸爸哄他說:“洋洋乖,你好好學畫,爸爸給你買玩具,否則什麼也別想得到。”
危害:從此孩子知道了,愛不是無私的,愛是有條件的,甚至是虛偽的。於是孩子對愛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孩子的愛心被功利扭曲了。
鏡頭四:明明數學考試得了73分,比鄰居家的東東少了25分,氣得明明媽媽一直嘮叨:“你看人家東東考了98分,你怎麼就不如東東,也考個98分讓媽媽高興高興?父母辛苦掙錢就換來你考這點兒分?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笨兒子?瞧你這沒出息的樣兒。”
危害:如此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進行橫向比較,不全麵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點,一味爭強好勝、要自己的麵子,會導致孩子在同伴麵前沒有麵子,失去自信,甚至使得孩子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或自怨自艾或怨恨同伴。
鏡頭五: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女孩跟爸爸說:“我今天考了100分。”爸爸問:“哪門課考了100分?”女兒高興地回答:“自然課。”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變了:“走開,走開,我看見你就煩,自然算什麼玩意兒,你有什麼好得意的,真是沒有出息。”
危害:這位急功近利的父親,沒有抓住這個機會讓女兒揚起自信的風帆、把其他功課帶上去,而是無情地破壞了孩子那一點良好的自我感覺,摧毀了孩子的自信。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孩子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後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剌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家長。
支點招:
家長要避免對孩子的“語言傷害”,並不是件難事。
要清醒認識到“語言傷害”的嚴重程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多鼓勵孩子,采用積極性語言教育孩子,時時刻刻注意不對孩子說傷害他們的話,尤其是在“恨鐵不成鋼”或氣急的種種情況下,更要保持理智,控製好情緒,努力做到和風細雨、循循善誘。
講究批評的藝術,要以提醒、啟發來代替指責、訓斥。如用“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使孩子有更努力的動機,用“沒關係,慢慢來,盡力而為”幫助孩子調整焦慮、緊張的情緒,等等。
做好自我調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本節筆記: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同樣是語言,功效卻截然不同。家長們若要科學地教育孩子、關愛孩子,就該多用“良言”,禁用“惡語”,以免對孩子造成“語言傷害”,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家長朋友,為了孩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吧。
試一試:
我們建議你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責備他的時候,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你看上去非常生氣。”或者“我知道你不高興,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
第9節 不能紅白輪流唱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不肖種種大承笞撻”,寫賈政因寶玉“不肖種種”,“笞撻”寶玉,王夫人上前阻攔:“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來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接著,賈母出來進逼:“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豈不幹淨了!”逼得賈政隻得跪下,又檢討、又保證:“皆是作兒的一時性起,從此以後再不打他了。”可見,對子女教育的態度出現分歧,從古到今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所以才有“可憐鷓鴣飛,飛向樹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幼兒思維的一大特點是缺乏主見,易於服從。他們“迷信權威”,任何長輩包括父母、老師等,在他們心中都享有很高的權威,所以這時,如果父母的教育一致,是易於使孩子接受的。反之,如果父母意見有分歧,而且這種分歧是公開化的、讓孩子一目了然的,那麼就很影響教育效果了。孩子本身還不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如果父母意見不一,孩子無所適從,很自然地傾向於保護他們的一方,那麼持正確觀點的父(或母)一方所做的努力也就完全無濟於事了。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沒有兩個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在對孩子的培養問題上、在處理與孩子有關的種種生活瑣事上,父母雙方的觀點也不能永遠保持一致,即使基本觀點是一致的,也可能在具體問題上不一致。例如,父母都願意孩子吃得好,但有時會因為給不給孩子吃肉而發生爭執。小孩子在這個時刻,真所謂“處於兩人之間,難以為人了”。
父母對孩子教育時一致性很重要。如果不一致,可能使你們大量的心血大打折扣,甚至付諸東流。
1.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
父母教育不一致對孩子造成的最嚴重、最重要的影響就是會導致孩子的雙重人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爸爸說要往東,媽媽偏偏說往西,令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才好。
但孩子也會有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他會進行選擇,會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意見不一致去尋找有利於自己的一方,也就是說,誰護著自己,他就傾向誰。比如說,孩子想吃零食,媽媽不同意,而爸爸說“不要緊,就讓他吃吧”。孩子得到了一方的支持,於是他的要求更強烈,不達目的不罷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時甚至會有意識地“你唱白臉我唱黑臉”,一個遷就、保護孩子,另一個則扮演嚴厲教育的角色,這對孩子是很不好的。情況嚴重的就會造成孩子的雙重人格,在爸爸麵前一個樣,在媽媽麵前另一個樣。
2.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壞家庭教育的效果。
父母教育意見不一致還會直接影響父母的權威性。
孩子總是認為,大人的話就是正確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說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
因此,當父母的教育意見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麵前發生爭執甚至彼此否定對方的時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的情緒,破壞了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父母的威信,從而影響教育的效果。
3.削弱孩子自我控製能力的發展。
自我控製能力是指一個人控製和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逐漸形成並發展的,並且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支持。
當他出現一定的行為後,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會知道自己正確與否,並學會在新的環境中繼續或停止、改正這種行為,從而發展自我控製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見不一致,當孩子再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怎樣做,更談不上有意識地改正自己的行為。
4.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斷標準來自於成人,尤其是父母。
家庭當中,當父母產生分歧的時候,他往往會覺得勝利一方的觀點就是正確的,而事實上也許並非如此。長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觀會變得模糊,甚至顛倒是非。
5.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觀點不一致時,雙方容易發生爭執甚至爭吵,使家庭氣氛變得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