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筆記:
讚美其實是一種藝術的體現,父母要想演繹好這門藝術,首先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試一試:
讚美孩子並給以適當的獎勵或是親吻或是摟抱,都會給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第4節 幽默的力量大無窮
阿勇是個十分風趣的人。秋收的一天,他拖著疲憊的步伐從田裏割稻回家,想舀水來洗臉,卻發現水缸裏已經沒有一滴水了(這個村裏還沒有自來水,村民吃、用水都要到河裏去挑)。阿勇沒有責怪放暑假在家的孩子沒有挑水,也沒有命令他去挑水,而是拿起水勺對孩子說:“小夥子,你到隔壁大媽家裏借幾勺水先用一用吧。”孩子聽出了父親是在給自己提意見。他二話沒說,就紅著臉去挑滿了整整一缸水。這就是用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好處。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喜歡板起麵孔說教,這樣就不如來點幽默,教育效果將會更好。幽默是潤滑劑,能使大家融洽地相處;幽默是快樂之源,能使我們的家庭生活充滿和諧與快樂。在我們的家教中,恰當的幽默不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麵前的拘謹,還能使其在輕鬆一笑中接受良好的正確的教育。
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伊爾·斯維特洛夫就是用幽默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高手。有一次,詩人剛進家,就發現一家人慌作一團,詩人的母親正在打電話給醫院請求急救。原來,詩人的小兒子舒拉別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詩人明白:墨水是不至於使人中毒的,所以用不著慌張,而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時機。於是,他輕鬆地問:“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裏,伸出帶墨水的舌頭,做了個鬼臉。詩人並沒有發火,他從屋裏拿出一疊吸墨水的紙來,對兒子說:“現在沒有別的辦法了,你隻有把這些吸墨紙使勁地嚼碎吞下去了。”一場虛驚就這樣被詩人的一句幽默給衝淡了,並且在家人的嬉笑中結束。舒拉原想以此成為家人的中心,但是未能如願。此後,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出風頭的“錯誤”了。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家庭教育也同樣如此。幽默感應在父母的語言修養中列居特殊的地位。
幽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視的家庭教育手段。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在一個充滿幽默歡笑的家庭裏,孩子就會變得活潑、熱情、開朗。目前,西方國家的教育機構相當重視對孩子幽默感的培養。作為啟蒙教育者的父母,與子女開些善意的玩笑,鼓勵孩子說些健康的俏皮話,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絕非逗樂,而是在培養孩子健康歡樂的個性。
對待孩子的錯誤,嚴肅認真的批評是一種教育方法,有時采取幽默的手段同樣也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我們不應總是用斥責懲罰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孩子,不要讓孩子總是擔心受到懲罰,而要使他們在看出自己的謬誤的同時破涕一笑,其效果往往比板起麵孔訓斥孩子好得多。
幽默感重要嗎?十分重要。一個具有幽默感的孩子表明他有一種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他將來一定會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這對他一生的發展將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有人認為,幽默感也是衡量人才素質的一項標準。
幼兒往往會直接感受到的是幽默作品中的錯位與誇張。比如:媽媽說:“寶寶該睡覺了。”孩子問:“那巧克力呢?”“它也該睡了。”“好的,媽媽,那就讓它睡在我的肚子裏吧。”這是一種錯位。誇張也很重要,能使孩子認識事物的重要特征。孩子往往因認知、理解能力有限,無法理解複雜微妙的感情,而誇張的手法則強調了事物的特征,能使他直接感受到。
要培養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年輕父母不妨抽出一點時間來,與孩子一起欣賞具有幽默感的生活小事,在生活中善於發現幽默。孩子的天性是快樂的,讓孩子在輕鬆、充滿幽默氣氛的環境中成長吧!
支點招: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識水平,選擇合適的幽默作品讓他聽讀。在欣賞與自己年齡相符的作品時,孩子不僅會對作品本身感興趣,也會對作品的幽默之處有所期待,在一次次的重複中,他仍興致盎然,開心地等待最精彩的情節的出現,然後開懷大笑。
在生活中發現幽默。在我們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妙語和好笑的片斷。比如有的小朋友說:“我喜歡下雨天,下雨了,可以用雨水洗盤子,把盤子放在外麵就行了。”還有一個小朋友說:“有一個外國老師吃火鍋,她把蘸的調料當飲料全喝光了。”父母要做個有心人,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情節和對話,經常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
根據孩子的興趣把握“重點”。有的孩子在欣賞幽默畫或幽默故事時,並不喜歡父母完整地講述整個故事,父母不如就把講解的重點放在“驚喜”之處,讓孩子過把癮。
尊重孩子,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欣賞同一個作品時,孩子與父母往往從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的經驗去理解作品。比如在欣賞《父與子》係列漫畫時,父母可能理解為“父子情深”,而孩子的理解卻是“這個孩子太調皮了”。父母可鼓勵孩子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發揮想象,這樣,他才能在欣賞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釋放、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想像力的發展。
本節筆記:
父母多一分幽默,子女就更多一分笑聲、多一分歡樂、多一分力量。幽默不僅能消除父母與子女之間人為的緊張情緒,而且可讓子女在笑聲中健康身心,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試一試:
在家中設立“開心一刻”、“開心一角”,收集各種笑話和幽默畫,與孩子一起欣賞,引導孩子主動地感受,發現有趣或奇妙之處,讓孩子在“有趣之處”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
第5節 批評的藝術
在英國的亞皮丹博物館中,有兩幅藏畫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人體骨骼圖,另一幅是人體血液循環圖。說起這兩幅藏畫,裏麵有著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原來,這兩幅畫是當年一個名叫麥克勞德的小學生的作品。麥克勞德從小充滿好奇心,凡事總好尋根究底,不找到答案不肯罷休。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想看看狗的內髒到底是什麼樣的,於是便和幾個小夥伴偷偷地套住一隻狗,將其宰殺後,把內髒一個一個割離,仔細觀察。沒想到這隻狗不是別人家的,而是校長家的,且是校長十分寵愛的狗。對這事,校長甚為惱火,感到太不像話,如不嚴加懲罰以後還不知會幹些什麼出格的事。
但是,到底如何進行處罰,經過反複考慮,權衡利弊得失,校長采取了一個十分巧妙的處罰辦法:罰麥克勞德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人體血液循環圖。麥克勞德很聰明,他知道自己錯了,應該接受處罰,並決心改正錯誤。於是他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畫好兩幅圖,校長和教師看後很滿意,認為圖畫得好,對錯誤的認識態度很誠懇,殺狗之事便這樣了結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既使麥克勞德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保護了他的好奇心,還給了他一次學習生理知識的機會,使他對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場。後來,麥克勞德成了一位著名的醫學家,與醫學家班丁一起,研究發現了以前人們認為不可醫治的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方法,兩人於1923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老校長對小麥克勞德殺狗事件的處理獨具匠心,對我們頗有啟發。如果當初這位校長對麥克勞德簡單粗暴地嚴厲訓斥,通知家長要他賠狗,那就有可能把麥克勞德身上閃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一同砍伐殆盡,很有可能後來他就不會成為有名的解剖學家和醫學家。相比之下,我們許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和學生錯誤的處理,往往簡單生硬,不善於保護孩子的積極性,甚至做了扼殺他們好奇心的蠢事。
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一生有兩千多種發明,兒時好奇心就很重,探索欲望非常強烈,也非常淘氣。有一位老作家曾經說過:“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心驅使下的行為,是兒童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起點和動力,對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萌芽,應加以保護和引導。即使出點兒小毛病、捅點小亂子,也應適當地表現出寬容和諒解,要循循善誘、充分說理,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心靈上的“閃光點”,給他們以廣闊的自由天地。
批評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批評孩子是一門藝術。恰當地批評可以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否則,就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以下原則:
(1)就事論事。批評孩子要客觀,就孩子所做的這件事本身講道理、提出要求,不要加入過多的感情色彩,借此發泄。批評孩子時不可嘮嘮叨叨,將孩子以前的錯事也說出來,或者進而給孩子的這次行為下某種不負責任的結論,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2)避免說教。批評孩子時,用語要有針對性,要講他錯在哪裏,這種錯誤有哪些害處,以後怎樣改正。批評用語要易於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要泛泛講大道理。總是講大道理,時間久了,孩子容易產生厭煩情緒。
(3)保護自尊。批評孩子不可用易於損傷孩子自尊心的惡語,如“蠢貨”、“沒出息的東西”、“不要臉的玩意”等。另外,盡量避免在眾人麵前批評孩子,尤其對那些較敏感的孩子。
(4)適當鼓勵。在孩子接受了批評並做出積極的反應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強化他的積極行動,不可置之不理。
支點招:
當孩子犯有過錯時,父母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那麼,父母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低聲。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沉默。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暗示。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換個立場。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轉嫁於人的錯誤。
正麵引導。有些父母批評起孩子,張口閉口總是否定性語言,“你真沒出息”、“你真不爭氣”……盡是挖苦諷刺。如此責罵不休,真不知究竟是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還是往邪路上推!應該是,嚴肅認真地指出錯誤後,用肯定的語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會爭氣”等,給予正確引導。任何批評,其根本目的在於激發孩子好的行為。
父母要相互配合。孩子有了過錯,爸爸批、媽媽護,豈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談教育?當然,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方式可以有差別,但必須口徑一致,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