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別非等到過年過節了,才想起那些為社會、為單位做出過成績和貢獻的老同誌們,才送去少得可憐的溫暖。
(第七節)一麵鏡子
西安市臨潼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兼反貪局長王書田,在一些人眼裏,這樣的職務隻要嘴角稍微鬆一點,過個小康生活是沒問題的。然而,他為了給自己治病,卻把房子賣了,並對妻子說:“我要再病倒,千萬不要搶救我了!”(見《法製日報》11月22日)
看完報道,筆者不由感慨萬分:這真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篇能讓人眼睛潮濕的報道。王書田是千千萬萬公務員隊伍中的一員,他沒有氣壯山河的豪言,也無驚天動地的壯舉,他是個平平凡凡的共產黨員,是名勞勞碌碌的基層幹部,他用樸素的語言和行動,展現出一個大寫的人的精神風采,他用純潔高尚的靈魂,把自己塑造成了一麵晶瑩剃透的鏡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今天,在王書田這麵鏡子麵前,我們能看到什麼?
有的人名為人民“公仆”,實則人民的老爺,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貪汙腐化,中飽私囊,行賄受賄,買官晉爵;有的人名為人民的保護神,實則人民的大害蟲,仗著手中的權力,知法犯法,為所欲為,為虎作倀,沆瀣一氣;有的人擠占著“公仆”位置,卻不幹公仆的事情,對老百姓的呼聲與疾苦熟視無睹,不聞不問,瀆職失職,麻木不仁……
王書田用自己樸樸素素、平平凡凡、紮紮實實、兢兢業業的言行,忠誠的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既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又經得起良心與靈魂的拷問,所以,他雖然沒錢看病,但精神上卻非常富裕,心底裏異常安穩。我們經常照照王書田這麵鏡子,看看自己的得失長短,不但大有裨益,而且大有必要。
(第八節)這樣的任務不完成也罷
在有些單位的月度、季度工作計劃和考核中,我們發現一些這樣的內容:每月每季要向新聞媒體發表文字若幹篇。為擴大本單位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或披露和宣傳本單位的新聞事件、先進事跡,這樣的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無可厚非的。開句玩笑,就像小品中所說,上電視歌唱得好壞不說,首先能混個臉兒熟。但這種做法可不可取,值得商榷。
新聞媒體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各種新鮮事件快速地傳遞給公眾。可以平靜地想一想,一個單位一個月會有多少讓公眾了解的新聞?即使這個月偶然有一兩件,誰又能保證月月有之?打個比方,假如抓小偷下指標,偏偏這個月小偷們放假,你去哪抓去?硬要完成任務,這質量便成了問題。
既然沒有發生指標中規定的新聞數量,完不成任務考核又過不了關,這就難為了具體承辦人員。還拿抓小偷說事兒,我抓小偷是把好手,可讓我把如何抓小偷的經驗寫下來,我又沒有那麼多的經曆,這才叫抓瞎了,結果是,文章沒寫成,小偷們也溜之乎也。這算不算“不務正業”,或叫影響本職工作?
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永遠是條正理,如法院辦了多少案子,銀行新增多少存款等等。向外宣傳自己,應該提倡鼓勵,而不應成為考核指標。成績是幹出來的,“吹”出來的“成績”就像海市蜃樓,天一晴就沒了。如果新聞單位考慮的是如何搞好生產,生產單位思考的是怎樣捕捉新聞,這世界就熱鬧了,到頭來誰也幹不好自己的事兒。所以說,還是要各司其職,像每月發表若幹篇稿件這樣的任務不完成也罷。
(第九節)喜聞交警罰款禁“指標”
常聽人說交警罰款下有指標,但不知所雲是真是假;聽了公安部高官強調嚴禁給交警罰款下指標,方知傳言不是空穴來風。
據《中國青年報》4月12日載,在11日結束的全國公安交通管理會議上,公安部副部長劉金國強調,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加強交警隊伍建設,改進執法方式,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擴大教育麵,減少罰款處罰量,堅決杜絕給交警下達罰款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