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各類事故的發生,維持正常的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交警對各種司機和車輛的違章行為給予適當的經濟處罰,能起到震懾、教育和勸誡的作用,這是必須的,是值得肯定的。絕大多數的交警在執法過程中,能設身處地地考慮到當事人的切身感受,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到在群眾“盼”上得人心,在群眾“急”上下功夫,在群眾“怨”上改作風,努力實現著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然而,一旦罰款有了指標,成了強勢盈利的一種手段,那麼處罰的初衷就變了味,交警的形象就走了形,法律的威嚴就打了折,群眾的怨氣就往上升。
公安交警隊伍是公安機關所有警種中與人民群眾打交道最多、聯係最緊密的一支隊伍,時時在值勤,天天在執法,執法能力、執法水平和執法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公安機關的形象。因此,公安部嚴禁給交警下達罰款指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舉措,此舉不但能減輕群眾負擔,減少群眾怨言,更為重要的是,能提升交警隊伍在人民群眾心中的滿意度,提高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
(第十節)問聲群眾冷不冷
據報載,10月底,北京市政府根據氣溫的變化,決定將供暖時間由11月7日提前至1日,理由很樸實,“擔心老百姓遭受寒冷生病”,因而受到市民的廣泛稱讚。
受西南暖濕氣流與冷空氣的共同影響,一場大雪鋪天蓋地,今冬我市最低氣溫驟降至零下。我市提前供熱的單位和居民區已“溫暖”過冬,但是,已加入市集中供熱管網但還沒有供熱的單位和居民區何時供熱?沒加入市集中供熱管網的單位和居民區今年怎樣供熱?困難企業和群眾今冬如何取暖?農村群眾和邊遠山區的村民取暖有什麼困難?
群眾冷暖無小事。萬家冷暖,關乎百姓生活;百姓生活,又關乎國家社稷。問聲群眾冷不冷,別讓群眾挨冷受凍,讓暖氣暖在群眾心頭,是“保民生”的重要內容,是架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更是政府責任的題中應有之義。
常說上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喜愛文學,愛做文學夢;而那個年代一部小說紅遍天也不是什麼神話。我就是從那個時候喜歡上了爬格子。工資隻有20幾元的時候,每月都克扣飯錢,往宿舍搬回一本本厚厚的文學雜誌,囫圇吞棗般讀,懵懵懂懂地寫。至今想來既可笑也感慨,細細思量,現在僅有的一鱗半爪,也都是沾那個年代的光,也是那個時候墊的底兒啊。
做過歌唱家夢、作家夢、詩人夢——年輕人啥夢不敢做?唯獨沒做過雜文家夢。為什麼?我對雜文有著深深的敬畏,既因她的鋒利,亦因她的高深。以至從發表文字到現在,洋洋灑灑百萬字,十之八九是雜談,但沒幾篇像樣的雜文。沒有像樣的雜文也並不可怕,因為擺脫不掉的是深深的雜文情結,苦惱的是雜文、雜文意識,竟像影子般尾隨我的前後,冥冥中束縛我的手腳,空氣般浸透我的靈魂。
今天結集的,是我從2003年重新拾起筆後,(1993年春,一次偶然的給某單位排戲的機緣開始了我的演藝生涯,剛開始還邊藝邊文,但後來就無暇兼顧了,於1996年6月在長治日報發表了最後一篇短文“救人之前想什麼”後徹底撂筆)所發表的短文裏篩選出的一部分,絕大部分是2003至2005年間所寫,也基本上在長治日報和上黨晚報發表過,雖稚嫩,卻真實,雖醜陋,乃親生。
收集、整理、校對,尤其是錄入這些文字,說句老實話,對我而言,不亞於婦女生產。10萬字的錄入,頭蒙、眼花、腰疼、失眠,以至於連續幾天的字打下來有了後遺症——那段時間,看見文字就反胃、眩暈。渾身犯賤,活該如此——有道是有錢難買願意。辛苦了一陣子,算是對自己的一個小結,曾經一手操琴,一手寫字,如今琴丟了,字還得繼續寫下去;辛苦了一陣子,為自己畫了個分號,什麼時候畫句號,說不準,按我們長治地區的俗話叫,賣杏兒的,現定的(意即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