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經解諸序及書後(5)(1 / 2)

圭叔少嗜學,師事鄉先生潛軒王昭。昭為北溪陳淳弟子,淳受業晦庵,稱高足。淵源之來,人稱溫陵截派。嗚呼!當時詆訾道學者,往往謂其迂疏無濟。然宋社既屋,人爭北向。圭叔獨不為詭隨,甘走海島,不憚以身膏斧鉞,大節何凜凜也!以是觀之,道學又何負於人國乎?良可歎也矣!武榮即今泉郡之南安縣,唐嗣聖中嚐以縣為武榮州,故名。圭叔居縣之樸兜鄉大豐山下,學者因號為樸鄉先生。

《〈春秋〉經傳類對賦》題辭

《春秋》,其事二百四十年,其文一萬八千言爾,視諸經為最簡。左氏作《傳》,而事與文詳矣,學者不能殫記也。宋?皇祐中徐秘書以韻語包括之,計一萬五千言,而其義大備。《記》曰:“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誦秘書之賦,其比事之切,非深於《春秋》者能然歟?春秋賦見宋《藝文誌》,有崔升、裴光輔、尹玉羽、李象諸家,而晁氏《讀書誌》又有楊筠《分門屬類賦》十篇,獨不載是書。朱氏《授經圖》、焦氏《國史經籍誌》亦無之,則諸君子皆未之見者。古人之書往往不盡傳於後世,或並其姓氏失之。若秘書賦,寥寥數簡,以藏書家所未及見者幸得傳於今日,此予所為囅然而喜也。

程積齋《春秋》序

元·四明程積齋先生嚐慨《春秋》在諸經中獨未有歸一之說,遍索前代說《春秋》者凡百三十家,沉潛繹者二十餘年,著《春秋本義》三十卷,《〈三傳〉辯疑》二十卷,《或問》十卷。經筵申請下有司鋟板於集慶路儒學。南海黃佐南雍誌錄其書,而別有《綱領》一卷,明著書大義大旨,以程、朱二氏之論考正《三傳》及胡氏之得失,作《本義》以發聖人之經旨,《辯疑》以訂《三傳》之疑似,《或問》以校諸儒之異同。

其書世有傳本,然餘所見則《本義》、《或問》而已,《辯疑》缺佚不完。今刻二書,而《辯疑》姑俟焉。始四明之學多宗象山,惟黃震、史蒙卿實為朱子之學。先生與其兄畏齋師事蒙卿,盡得朱子明體達用之指。二難自為師友,方嚴剛正,時人以二程目之。畏齋發明朱子讀書之法,作《讀書工程》,國子監嚐取其書頒示校官,以式學者。先生為是書,一本伊川、晦庵之意,遍覽傳說,折衷同異。歐陽圭齋言其精神、心術,萃在是書,朝夕改訂,寢食為廢。蓋二先生學本紫陽,故其道問學之功精專若是也。先生名端學,字時叔,舉進士第二人,為國子助教,改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出為筠州幕,有循良稱。畏齋名端禮,字敬叔,以薦為台州路儒學教授,《元史》有傳。今著其略,俾讀是書者有以論其世焉。

趙氏《〈春秋〉集傳》序

東山趙子常先生,元季師事九江黃楚望,傳《春秋》之學,著《屬辭》、《補注》、《師說》三書,為《三傳》之學者尊稱之。先生複有《集傳》十五卷,則先《屬辭》而成者。自序言策書之例十有五,而筆削之義有八。迨後《屬辭》成,以《集傳》義例微有未合,更須討論。至正壬寅先生再著其書,至昭公二十七年,以病輟筆。門人倪尚誼援先生之義續成之,即今書也。先生常謂:“《屬辭》特推筆削之權,而《集傳》大明經世之誌,必二書相表裏,而後《春秋》之旨方完。”則是書宜與《屬辭》並行也明矣。予得千頃堂藏本,因論次焉。

竊觀宋、元之際,新安沐浴紫陽之澤,老師宿儒多出其間,若雲峰、雙湖兩胡氏,定宇陳氏,仲弘倪氏,見心程氏,皆能著書推明朱子之學。其與先生同時,又有環穀、蓉峰兩汪氏,風林朱氏,與先生輔翊開代,修明禮樂,為世儒宗。其纂輯群言,羽翼往說如環穀之纂疏者,亦有其人。然未有迥然特出、能得知我罪我之義如先生者。先生早見楚望,即告以窮經之要在乎致思,於是深悟夫《魯史》有一定之書法,聖經有筆削之大旨。《魯史》亡而聖人所書遂莫能辨。獨幸《左氏傳》尚存遺法,杜預注《左》,於史例推之頗詳。

公、穀二氏多舉書、不書見義。其後止齋陳氏因公、穀所舉之書法以考正《左傳》筆削大義,最為有征。故先生為《集傳》,本之二家,而兼采眾說,要使學者即策書之例,以求筆削之旨。則知聖經不可以虛詞立異,破碎牽合以為說,而後聖人之經明矣。故朱風林一見其書輒曰:“前無古人。”其推服之如此,豈同時諸儒所可及哉!先生卒後,門人輯成藏弆,故人不見。嘉靖中東阿劉隅始得其書於先生鄉人汪元錫,而屬教諭夏鏜傳之。噫!後之學者知《三傳》之不可廢,不僅抱遺經以究終始者,豈必賴是書也夫?

清全齋《讀春秋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