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證據就是嵇康在臨死前依然將兒女托付給了山濤,並向孩子歎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死後,山濤將其子嵇紹撫養成人,並推薦嵇紹為秘書丞,並毫無保留向他傳授為官之道,為其講述進退之理:“天地四季,還有消長變化,更何況是人呢?”
說起王戎,其一生最敬佩的人是春秋時期衛國的蘧伯玉。蘧伯玉主張以德治國,希望執政者能用自己的優良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百姓。當時的衛國幾經戰亂內訌而國力衰微,蘧伯玉曆經衛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國君,卻從未懈怠朝政,使得衛國仍能穩立中原。孔子周遊列國時見到衛國百姓安居的景象時,發出了“庶已乎”的驚歎。
王戎曾對人說:“我曾經與嵇康、阮籍一起在竹林間飲酒,那時我就知道他們的結局終是悲的。自從他們兩個死後,我就一直被俗世之論所羈絆。今天看起來,這一切好像都在昨天,卻又遙遠得如同隔著山河。”大概就是這段話,引發了蕭統“嵇生襲玄夜(陰曹),阮籍變青灰(塵土)”的感歎吧。
讀蕭統的詩,思量他所欽佩的人,我們也就能懂蕭統了。蕭統和山濤、王戎一樣,無法拋下肩上的責任;他比山濤、王戎還艱難,因為他的責任就是整個天下。
山濤和王戎還能偶爾放縱一下,而蕭統卻不得不一直戴著太子的王冠。
至此,我忽然明白:蕭統與姬人蕩舟的放蕩,大概就是他在臨死前送給自己的一個偶爾放縱的禮物吧。
姬人蕩舟采湖蓮
“四蕭”之中,我是最鍾情昭明太子蕭統的。
我似乎還沒有提過,在我出生的地方,就有一座昭明太子讀書台。盡管那土台上的建築被小鬼子的炮火炸毀殆盡,但我依舊記得,童年時的夏天,爺爺一手搖著蒲扇,一手牽著我,緩緩地踱上台去,望著滿天繁星,給我講“台想昭明”的故事。
說起來,蕭統是個有些脆弱的男人,他的善良和性情常常阻礙了他理政的能力,使得他的太子之位越做越艱難、痛苦。但是,正是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卻感覺到了蕭統作為傳統儒家子弟的一種堅強的力量——他不因這艱難痛苦就放棄了責任,但他也沒有為了博得權勢而放棄真情。不管是做太子,還是做蕭統,他都堅持了自己的真心。
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人都戴著麵具,同時也有太多、太多的人抱怨身不由己,好像全世界都應該理解、同情自己。然而,一個已經身在苦難中卻仍不以為苦,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秉持真心的人,他的內心,該是多麼強大!
蕭統的這首《宴闌思舊》大約寫在大通三年(529年)之後,準確說,是蕭統東宮文士殷芸去世之後。從詩意不難看出,蕭統剛剛結束了與文士們歡聚的宴席,酒闌人散時他忍不住想起,這席上已經有四個人永遠不會回來了。
儒雅的明山賓15文章敦厚,俊朗的到洽16下筆縱橫,耿直的陸倕17才華令人愛憐,溫雅的殷芸18辭藻清新。這些人雖說是太子東宮的文臣僚屬,但與蕭統亦師亦友,情深意重。多少年來,是他們一直在幫助蕭統去做一個好太子,是他們陪著蕭統讀書研史,編就了《文選》。然而今天,依舊是在君臣唱和的宴席上,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蕭統的痛不完全是因為友人的離去,或者說,是友人的離去讓蕭統原本的痛楚變得無以複加。如果他的友人們還在,蕭統至少還可以和他們說一說心裏話,能多一個幫他分擔痛苦的人。可是此刻,非但沒有人能安慰蕭統的痛苦,這些能夠安慰他痛苦的人也都魂歸九泉了——蕭統可以依靠的力量,已經快沒有了。
蕭統小字維摩,他的生母丁貴嬪最愛《維摩詰經》,做一個潔淨、無塵垢的人,是融化在蕭統血液中的思想。蕭統以長子身份冊封太子,那時他還在繈褓中吮吸著母親的乳汁。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從讀書識字到斷事察人,蕭統的一切行為都被“太子”兩個字籠罩著。他盡心竭力地去做了,可他,實在做不到梁武帝蕭衍那樣的殺伐決斷。
在蕭統的成長過程中,非但他自己意識了自身的脆弱,他的父皇也察覺了。等到蕭統的同母弟弟,晉安王蕭綱漸漸長大後,當蕭綱時常表現出比蕭統更為剛強、冷酷的性情時,梁武帝蕭衍對太子人選的動搖便也產生了。
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丁貴嬪因病薨逝,蕭統失去了生命中的第一根支柱。他整日整夜地守在丁貴嬪的靈前,水漿不入口,哭輒慟絕,宮人見了無不悲泣。但是,蕭統如此重孝的舉動在蕭衍眼裏是不合適的。成大業者不拘小節,蕭衍當年幫助蕭鸞謀劃稱帝時,正是在他為父守喪的三年孝期內,可是他為大業舍棄了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