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太子二字,毀了他,也成就了他(2)(2 / 3)

唐詩人王維曾有一首天下聞名的《相思》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千百年來,人們都以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是相戀的男女對彼此的不舍和依戀。然而,這實際上是一首眷懷友人的詩,原詩題為《江上贈李龜年》。當年在唐玄宗的梨園內,王維的這首“紅豆詩”就是百唱不厭之作,而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每每吟唱此曲,聽者無不落淚。

紅豆如此多情,老百姓將這樣多情事物依附在蕭統身上,期望這位可親可敬的太子能有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可見蕭統是多麼受百姓愛戴。百姓們甚至希望蕭統是為了這段愛情而放棄太子之位的,似乎他們都知道,蕭統的太子身份最終會毀了他。他們希望太子的早亡能和一段淒美、純真的故事有關,以彌補他們心中的遺憾。

我也有這樣的想法,不僅僅是因為我心中還保留著一些童話般的浪漫構想,對愛情與真情有著強烈的渴望,還因為我也對昭明太子蕭統青春夭折充滿懷疑和慨歎。尤其是蕭統離開的方式,令人不解,令人心痛,令人忍不住遐想。

中大通三年(531年)的初夏,大梁朝的太子蕭統與姬人在宮苑後池蕩舟采蓮,不慎落水,驚恐成病,未幾而薨。賢德仁厚、不好女樂、不戀女色的蕭統竟能做出如此不檢點之事,實在叫人匪夷所思。也許,這件記錄在正史中的,蕭統一生中唯一的放蕩行為背後,就隱藏一個故事,一個令蕭統“雷歎一聲響,雨淚忽成行”的故事。

故鄉日迢迢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自從有題以來,作詩者甚多,連唐太宗李世民都寫過,大都是征夫思婦的主題。

不過,凡事都容易先入為主,看見這詩題,自然就會想起原詩來: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蕭統的這首詩顯然是仿作,而且仿得十分接近,隻是主題稍有變動。原詩中的鯉魚傳書是愛情的相思,是思婦對遠在他鄉的丈夫的幽怨。而蕭統詩中的思念是來自遠客的,千裏傳信,投之木桃,雖說憂傷卻似有些淡淡的欣慰,說是欣慰,又依然是憂傷。

山上柏樹鬱鬱蔥蔥,遠行的客人心中憂愁,道路是那樣漫長,越走便離家鄉越遠。望著漸漸消失在道路盡頭的背影,思念的人唯有淚如雨下,獨自徘徊。胡馬自然喜歡北方的大風,南燕則鍾情和煦的陽光,身在北方的人回望家鄉,愁思又湧上心來。友人從西南而來,為我帶來了家鄉的木瓜,還有家人的書信。打開層層封扣,隻見密密麻麻的字跡。家人都寫了些什麼呢?前麵說此心此愛不可變,可後麵卻說道:“遠人啊,你我離別得太久啦!”

乍說起離別詩詞,便想起李清照。在男人主導的文學世界裏,李易安的確是個不容易的女人,更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後世不管是哪個時代的人,都會為她那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銷魂。

李清照還是個懵懂兒童時,因父親李格非做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到大宋都城汴梁。那時的北宋王朝雖已經有衰敗之氣,但生活在這樣的大都市裏,李清照的童年人生仍是歡樂的。她可以劃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鬧市繁華。

雖是女子,李清照卻有一份男兒的胸襟,她寫詩填詞從不扭扭捏捏,哪怕是表露愛情的詞章,也那樣大膽熱烈。十八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宰相趙挺之的第三子——趙明誠,天作之合的姻緣讓夫妻二人擁有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擅朋友之勝”,歸來堂上終日與書籍為伴,每天以金石為樂。婚姻生活為李清照帶來了更多的情感體驗,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創作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夫妻二人時常對坐烹茶,以滿屋的書籍互相考問對方,玩樂之中更顯情深意篤。

然而這樣的歡樂日子沒有維持太長時間,趙明誠很快被朝廷任命為外官,李清照獨守家中,開始了一天又一天的等待。這年重陽節,第一次獨自過節,李清照的心中不免傷感,於是提筆寫下了一曲《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思念的寂寞與惆悵從紙上汩汩流淌下來,用不著讀詞的人去猜測、去臆想。據《嫏環記》裏說,接到李清照這首“相思詞”的趙明誠,為妻子的才思驚歎不已,又不甘下風,於是閉門三日,謝絕來客,絞盡腦汁地寫出了五十闕同題詞。

趙明誠將李清照的詞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慢慢看去,品讀再三,最後道:“隻三句絕佳。”趙明誠已經灰了一半心,問道:“哪三句?”陸德夫道:“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從那之後,趙明誠對妻子的才華隻能俯首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