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太子二字,毀了他,也成就了他(2)(1 / 3)

直到北宋年間,民間還流傳著“《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文選》,是古代文人學習詩賦的最適當、最基礎的教材,其曆史價值和資料價值至今不廢。乃至後人再遊玄武湖,看滿湖爭豔的蓮花,見梁州上依依飄揚的柳枝;遠望雞鳴山,遙想當年南朝宮苑的樣子,思及昭明太子蕭統為蕭梁乃至後世文學所做的貢獻,隻得歎一句“莫愁傳世爭顏色,怎及昭明文字香”。

南朝覆滅之後,建康城從此寂寥,而隨著都城的北移,玄武湖也逐漸衰落下來。宋熙寧八年(1075年),大詩人王安石任江寧府尹時向宋神宗請奏,泄湖得田,導致玄武湖從地球上消失了整整兩百二十多年,不複見當初滿湖蓮花的勝景!

直到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和至正三年(1343年),玄武湖經過兩次疏浚,才重新出現在鍾山下、台城邊,隻是煙波浩渺的湖景不複存在,湖麵麵積僅有南朝時的三分之一。及至明朝,朱元璋建都建康後,將玄武湖作為朝廷黃冊的存放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央檔案館。朱棣遷都北京後,黃冊庫依然留在玄武湖,朝廷一切黃冊檔案,最後都要從京城馳送回玄武湖畔。正因此,這美麗的湖泊再度與世人隔絕了兩百六十多年。

大夢方覺,山川依舊。而今山川都不再依舊,更無從談起那些曾經的夢?蕭統是不是在玄武湖的梁州上做過一個同心蓮的夢,連今日玄武湖裏年年複開的蓮花都不知道了,一切,都隨南朝煙雨真的飄去了。

雨淚忽成行

有人說,這首《有所思》不是蕭統寫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南梁文人徐陵所編纂的《玉台新詠》。在《玉台新詠》中,此詩的作者是庾肩吾。

徐陵與蕭統年紀相仿,八歲即能文,廣涉史經,善於雄辯,曾做太子東宮學士,而庾肩吾則一直跟隨著時為晉安王的蕭綱,做其府中屬官。徐陵說這首詩是庾肩吾作的,自然可信度比較大。但是,蕭統在太子東宮時常常與兄弟文臣們談詩論文,主客之間的唱和作品也常混淆,沒有史料證明,誰能知道這首詩究竟是誰寫的呢?

有人說,這首詩和昭明太子蕭統的其他詩作風格不一樣,所以不可能是蕭統的作品。這就令我更加好奇:

蕭統的詩風是什麼呢?他不喜綺靡華麗,對諷詠作品也不甚感興趣。在文學上,蕭統是個實在人,從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地編纂《文選》就可以看出。蕭統的詩,或許用詞平淡,但情感絕對真摯。

這首《有所思》,就是如此。

還記得在說蕭衍的《有所思》時我說道:“在我的心目中,以《有所思》為題的詩歌,沒有哪一首能比得了上古的那一曲。”這是真話,我沒有反悔的意思,但我此刻要說的是,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這一首《有所思》。

我的心上人在遙遠的地方,與我天涯相隔。我想去找他,可是道路漫漫,江山阻隔。分別的時候正是秋葉飄零,如今已是滿園春花綻放了。一聲響雷將我從思夢中驚醒,不知不覺中兩行清淚就流淌了下來。如此情深又有何用,隻能獨自哀歎悲傷了。

每次讀到“雷歎一聲響,雨淚忽成行”的時候,我的心裏就好像下了一場綿綿細雨一樣,甚至有一種前世今生的感覺。我相信,這種感覺很多人都會有。當我們懷著對一個人的思念,輾轉反側中艱難入眠時,突然被天上的驚雷嚇醒,心裏所有的情思瞬間被激發,一片空白,隻剩下發自內心深處的淚水,不受控製地流了出來。這樣的思念,是最深沉、最痛心的思念了。

如果非要說蕭統的愛情故事,民間倒是有一個,而且極為多情憂傷。

江陰郡臨江之處多山,其中有一座小山崗很奇特,遠遠望去,山形宛如西行的烏龜回首顧盼東海,於是得名“顧山”。顧山的南麵是太湖,北麵是長江,往東便是滄海,每逢夏日,山外炎熱似火,山中卻清涼舒適。

這年,昭明太子蕭統來到顧山,建造了七楹文選樓,與他的東宮文士盡心竭力地編纂著《文選》。顧山的秀美景色讓蕭統流連不已,他徜徉其間,恨不能終老於此。就在這山中,蕭統見到了一個同山水一樣明秀的女子——慧如。

就像所有王孫公子一樣,蕭統日常見到的女子都是被封建禮數管教出來的閨閣千金。這些大家閨秀總是收藏著自己的真情,容顏雖各個不一,內心卻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慧如則不一樣的,她伶俐乖巧,爛漫天真,她對蕭統的愛是那麼熱烈而真誠。

蕭統和慧如相戀已深,然而皇宮內苑又怎容得一個平民之女?更何況,這個人還是太子,未來的君王!一個深恨自己太子身份,無力展翅高飛,一個長歎紅顏薄命,無力抗拒世俗壓力。為了能和慧如在一起,蕭統甚至想過放棄太子之位,然而卻終無結果。

一年後,慧如被父母另許他人,而堅守著心中之愛的她選擇以死殉情。在一個風雨淒涼之夜,慧如懸梁自盡了,她留下書信囑咐蕭統不要以此為恨,應以天下江山為念,做一個人人敬仰,愛民護民的好君王。

得知慧如死訊,蕭統痛不欲生,萬念俱灰,從此更無意太子名位,寄情山水之間。在顧山上,蕭統親手播下了兩顆紅豆。紅豆發芽成樹,兩棵互相纏繞,合而為一,終成一株。一千四百多年來,此樹每年三月生葉、五月綻花、十月結籽,每一顆紅豆都形似心髒,殷紅如血,潤若寶石,久存不壞,錘擊不碎,猶如蕭統和慧如堅定不移而又含悲泣血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