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妙清商,纖紅玉指長。雪藤新換束,霞錦旋抽囊。並揭聲猶遠,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
到這時,曲誤回顧的周郎不再是嘲笑責備,而是會心微笑,對撫琴人別有心意。“周郎顧曲”終於從一個單純的形容音樂賞鑒的能力的詞變成了男女之間的思慕,“周郎”一詞甚至成了情郎的代名詞,如同這本書中的“蕭郎”一樣。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時到今日,“顧曲周郎”已經不再是三國時代的佳話,它甚至已經與三國時代分離。人們不需要知道那段時代的曆史,不需要知道周瑜為何人,隻需要知道,“顧曲周郎”四個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情感的意象。
此時此刻,昭明太子蕭統靜靜坐著,聽著似曾相識而早已非故的箏音,不知道他的心裏想著的是哪位故人。蕭統素來重情重義,對每一個東宮屬臣都關懷如良友。尤其是在蕭統離世前的最後幾年,與他情誼深厚的臣子、友人們相繼離開,也成了蕭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心使愁人歡
蕭統是“四蕭”中留下詩文最少的,一共才有二十八篇。許多賞鑒家也認為,與蕭衍、蕭綱、蕭繹相比,蕭統的詩才也遜色一些。他沒有想象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可是,我卻覺得,他擁有的是最質樸本真的情感。
從蕭衍到蕭綱再到蕭繹,每個人都寫過詠蓮詩,蕭統也寫了。這不是他們父子間在比拚,而是江南的蓮花實在美麗。
南梁朝的皇宮大殿依傍雞鳴山,宮牆台城便依山而建,蜿蜒開去,連接著九華山。登上台城,往北遙望是鍾山紫金,而低頭俯瞰,便是煙波浩渺的玄武湖。那時的玄武湖大極了,幾乎一眼望不到邊,湖水來自鍾山之上,是建康城內最美的山水景致。
玄武湖古稱桑泊,因為在宮城之北,又叫作“後湖”、“北湖”,直到秦始皇滅楚後改金陵為秣陵縣,此湖才更名為秣陵湖。傳說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時,湖中兩次出現黑色的龍,於是才有了玄武湖這個名字。
對於南朝皇族而言,玄武湖是他們最好的遊樂之地。劉宋時期曾在湖上設立上林苑,南岸則有樂遊苑、華林苑,甚至在湖中訓練和檢閱水軍。那時的玄武湖,桅檣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偉壯觀。然而,再壯觀的兵戈場景也比不過每年夏日的十裏蓮花美。
中國山水之美,凡是有池塘、湖泊的地方,一定要有荷或蓮。每當夏季到來,玄武湖前前後後,滿湖綻放著朵朵蓮花,或青、或粉、或紅,美得無話可說。而一向篤信佛教的蕭氏父子,又怎麼會不對這些蓮花產生一種又敬又愛的心情呢?
玄武湖上有五個湖心洲,最早開辟的那一個叫作梁洲,即是昭明太子蕭統的讀書處。喜愛山水的蕭統似乎一直不太喜歡在高高的宮牆內讀書,隻要有機會,蕭統總要去建康城附近的郡縣尋找那清幽明秀之處,潛心讀書。如今的江、浙、皖地區,隻昭明太子的讀書台,就不下十多處。
炎炎夏日,蕭統居於湖心洲上,清風陣陣,掃去暑熱,抬頭望去,滿目皆是紅蓮碧葉,怎不令人心醉。如此讀書人生,才是最愜意的啊!每日清晨和傍晚,總有許多以湖為生的百姓來采蓮捕魚,也許就是某一個清秀純淨的采蓮女,讓蕭統萌生出了異樣的念頭。
蕭統八歲納中書令、吳郡太守蔡撙之女為太子妃,為了子嗣傳承,梁武帝蕭衍一定為他選聘了許多嬪妾,蕭統十九歲時就已經有了三個兒子。蕭統不是好色之徒,他對自己的嬪妃們也十分溫柔有禮,可是,這樣的婚姻就像蕭統肩上的太子重任,隻是一種責任,而沒有自由的感情。
內心中不能擯除一份純真的蕭統就是想要一種自由啊,哪怕是一時的,哪怕是能珍藏在心中的,他也覺得開心不已。
江南的蓮池是這樣美麗,陽光下的蓮花更是令人向往。然而,這些平凡的蓮花如何能與那一枝同心蓮相比,它們同根而生,此心相通,一生相伴。如果能得到這樣一枝同心蓮,比那些宜男萱草有意義多了,足以使心中愁悶的人變得歡暢。
蕭統大概就是這個愁人吧,可是他的憂愁也很簡單,隻要為他采摘上一枝同心蓮,他就滿足了。然而,恰恰是這樣的小願望都沒有辦法實現,越發顯得蕭統內心的孤獨、淒涼了。
蕭統的《詠同心蓮詩》的確不是什麼上佳的作品,我以為詩詞文賦本不是蕭統所長。後世之人可能都沒有讀過蕭衍、蕭綱和蕭繹的詩,但一定讀過蕭統編纂的《文選》。在中國文學史上,蕭統以一部《文選》壓倒了他的父親、弟弟的所有文學成就。
《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太子蕭統在編纂時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百餘位文人的七百多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蕭統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標準,選擇了情義與辭采並茂的文章,而偏於一麵的則不收。
蕭統的《文選》在唐朝與《五經》並駕齊驅,盛極一時,當時文人士子想要應舉為官,必先精通《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