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莫言小說語言中的比喻(6)(2 / 3)

(《放鴨》)

(155)梨花的臉刷地紅成了雞冠花。

(《白鷗前導在春船》)

(156)你說,家鄉美極了,美得像一幅豔麗的水粉畫;你說,要畫一幅《細雨桃花》送給我。

(《春夜雨霏霏》)

例(152)將“小媳婦”比喻為“花”,說她“活著像花,死去更像花”,這是從欣賞的角度去看“小媳婦”。(153)將年輕時候的“她”比喻為“一枝花”,眼睛比喻為星星,表達了故事主人翁年輕時候對她的喜愛之情。同樣,例(154)(155)都是將女人的臉比喻為花,要突出的是女人的美麗。(156)將家鄉比喻為“一幅豔麗的水粉畫”。這些,都是用了美麗的事物進行比喻,表達了一種喜愛、欣賞的情感。

把人比喻為動物也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傾向。有時候,把人比喻為動物有貶低的意思。例如:

(157)他在這兒不受歡迎,花茉莉根本不睬他,經常像轟狗一樣叱他,他也死皮賴臉地不肯離去。

(《民間音樂》)

(158)告你說吧,結過婚的娘們,就像鬧欄的馬,一拍屁股就翹尾巴呢。

(《三匹馬》)

(159)一胎生了三個,吐嚕吐嚕,像下狗一樣。

(《白狗秋千架》)

例(157)花茉莉“叱他”像“轟狗”一樣,意思是花茉莉對待他像對待畜生一樣毫不客氣,這裏,對“他”有著貶低的意思。例(158)把女人比喻為“鬧欄的馬”,有著貶低的意思。例(159)把生孩子比喻為“下狗”,這是“暖”自嘲的說法。

(二)作者的審美傾向

任何作家都有著自己創作的美學原則和美學追求。一個作家選擇什麼樣的喻體來進行比喻,與他的審美傾向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

(160)吐出來的凝塊擺在嘴邊,像他曾經見過的貓屎。

(《枯河》)

(161)伊揭了鍋蓋,見那些用奇異原料製成的團子明晃晃的,宛若騾馬的糞便。

(《糧食》)

(162)隊裏割麥的人,被老猴子和張大力拖得像羊拉的屎,滿地都是。

(《麻風的兒子》)

(163)他揮起鋤頭,對準那團螞蚱砸下去。隻聽到啪唧一聲響,像稀牛屎一樣濺出去。

(《蝗蟲奇談》)

(164)渾濁的酒液,沿著桃木橛的臉,像尿液沿著公共廁所的小便池的牆壁往下流淌一樣,往下流淌,往下流淌……

(《與大師約會》)

例(160)將吐出來的血凝塊比喻為“貓屎”,(161)將觀音土和野菜混合成的團子比喻為“騾馬的糞便”,(162)將隊裏割麥的人比喻為“羊拉的屎”,(163)將飛濺的螞蚱比喻為“稀牛屎”,(164)將“渾濁的酒液,沿著桃木橛的臉往下流淌”比喻為“尿液沿著公共廁所的小便池的牆壁往下流淌”,這種以屎、尿等排泄物作為喻體的比喻,一般人是不常用的,但在莫言的小說裏,卻並不少見。固然,“貓屎”“騾馬的糞便”“羊拉的屎”“稀牛屎”“尿液”都是我們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但是用來進行比喻,則說明作者傾向於將這些事物從潛意識引到顯意識,認為這些事物進入文學創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這種陌生化的比喻反映了作者的一種審醜傾向。這種傾向,影響著他文中喻體的選擇。

(三)作者的主觀認定

作者的主觀認定對比喻的選擇有著較大的影響。有一些比喻,本體和喻體是兩個具體的對象,它們在外在特征如形狀、顏色、聲音、大小、動作、狀態等方麵具有相似性,這是形似。還有一些比喻,兩個對象之間相似點不是很明顯,或者說很難說它們之間是否具有相似性,而作者主觀上認為二者之間具有相似性。這是比喻的創造者從自己的主觀體察、主觀願望、主觀情感出發,硬性地主觀地認定這種相似性。例如:

(165)大路兩旁是綠油油的玉米,玉米長得像樹林一樣密不透風。

(《三匹馬》)

(166)夕陽不動聲色地露出來,河裏通紅通紅,像流動著冷冷的鐵水。

(《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