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莫言小說語言中的比喻(5)(2 / 3)

(三)以食物作喻

莫言短篇小說中的食物類喻體非常多,在所有喻體中排第三。食物類喻體中,主食有米飯、饅頭、麵條、水餃、大餅、油條等,調味品有糖、醋、油、蔥、蒜等,水果有蘋果、櫻桃、梨、葡萄、西瓜、香瓜等,菜品有紅燒肉、煮熟的鴨子、魚、蝦、雞蛋、鴨蛋、蘑菇、豆腐、胡蘿卜、絲瓜、紅薯、土豆等等,可以喝的有酒水、湯汁、橘子汁、茶水等,另外還有核桃、杏核、杏子、芝麻等。

食物是人們最熟悉的事物之一,用食物作比,時常有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例如:

(140)那晚上的演奏也極不成功,拉出的曲子像摻了沙子的米飯難以入口一樣難以入耳。

(《民間音樂》)

(141)她的嘴唇哆嗦著,從鼻裏哼出柔軟綿長像煮熟的麵條像拉絲的蜂蜜像飛翔的柳絮一樣的曲調。

(《拇指銬》)

(142)她已經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了,海天連成一氣,融為一體,變成一鍋沸騰的滾水。

(《島上的風》)

例(140)中將抽象的“曲子”比喻為具體的“摻了沙子的米飯”,相似點是都讓人感覺不順暢,不愉快,難以接受。例(141)將“曲調”比喻為“煮熟的麵條”,利用麵條柔軟綿長的特點化抽象為具體。例(142)將融為一體的天和海比喻為“一鍋沸騰的滾水”,用熟悉常見的事物來比喻不常見的景象,十分形象。

然而,更多的時候,莫言用食物作比是為了適應文章的背景,傳達小說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如:

(143)他趴下,用手扒開腐葉,在水聲最響的地方腐葉層層,像餅一樣,水初盈出來時有些混濁,他稍等一下,水清了,低頭便喝,清涼的泉水透徹胸腹,到後來才嚐到了腐味。

(《人與獸》)

(144)大地升騰著縷縷白氣,日頭很大,不圓,像醃鴨蛋的黃兒般紅潤,似乎在淌鴨蛋油兒。

(《麻風的兒子》)

(145)太陽像根油條一樣橫躺在地平線上,顏色也如油條的焦黃。

(《老槍》)

例(143)中的“他”是一個困在山洞中過了很久半人半獸生活的人,他長期處於饑餓狀態,而此時的他由於被狐狸圍困太久,已經處於極其饑渴的狀態,急需補充食物和水分,這裏將層層的腐葉比喻為“餅”,是為了襯托“他”此時的饑餓,人在極其饑餓的時候,看什麼都會像是吃的。例(144)中把太陽比喻為“醃鴨蛋的黃兒”,而且還“似乎在淌鴨蛋油兒”,實在是讓人垂涎欲滴。這裏這樣比喻,是因為此時看到這太陽的,是一群天不亮就起來勞作的饑腸轆轆的勞力,他們看到太陽,自然會聯想到食物了。這個比喻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極好地適應了上下文語境。例(145)將太陽比喻為一根油條,顏色也如油條一樣焦黃。這個太陽,也是一個饑餓的人眼中的太陽。文中的“他”為了打野鴨,在蘆葦地裏埋伏了很長時間,此時“肚子裏熱辣辣地難受,無數流油的熟鴨在他眼前飛動”,將太陽比喻為油條,反映了“他”此時想要吃東西的強烈欲望。

主客觀因素對莫言小說喻體選擇的影響

喻體選擇,是指根據已經確定的對本體的認知角度,來尋找與之具有相似點的喻體,將二者聯係起來實現比喻審美意象的過程。喻體來自於主體潛意識裏積澱下來的、由經曆過的事物和運動所遺留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在受到主體需要通過相似性來認知和表達一個事物時受到激發,包含在這些知識和經驗中的喻體從潛意識進入顯意識與主體需要認知和表達的事物發生關係,從而形成比喻。可以說,當我們要進行比喻時,對於喻體可以有無數個潛在的選擇,但是由於某些因素,我們選擇了這個喻體而沒有選擇另一個。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都會對比喻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莫言小說的喻體選擇中,客觀因素包括作者的成長環境和上下文語境,主觀因素包括作者的情感態度、作者的審美傾向和作者的主觀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