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還將人比喻為豹子、壁虎、蝙蝠、鱉、蠶、蒼蠅、蟬、蟾蜍、蟲子、大蝦、鵝、狗、猴子、蝴蝶、公雞、母雞、狼、老虎、老鼠、狸貓、驢、馬、螞蟻、蜜蜂、泥鰍、兔子、鴨子、蜘蛛,等等等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應有盡有。在莫言的眼裏,人與動物非常多的相似點,有時強調人的力量,有時突出人的渺小,有時描寫人的美麗,有時突出人的獸性,莫言信手拈來,將人的世界與動物的世界緊緊聯係。也有把車比喻為驢或馬的,有把太陽比喻為雞的,有把花比喻為蝴蝶的,有把星星比喻為狗的,有把沙發比喻為蛤蟆的,各式各樣的比喻,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精彩的動物世界。
(二)以熟悉的生活用品作喻
比喻的認知功能就是化未知為已知,化陌生為熟悉。人的生存和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生活場景是我們最熟悉的事物,我們在進行比喻的時候,拿最熟悉的東西作比,這再自然不過了。莫言使用第二多的喻體是生活用品,包括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例如沙發、被子、綢緞、掛鍾、鏡子、盤子、酒杯、爐子、扇子、掃帚、針線、玩具、運動器材、紙墨筆硯等等等等。
莫言喜歡用鏡子作比。如:
(128)月亮升起來了,青草湖變成了一麵銀光閃閃的大鏡子。
(《金鯉》)
(129)八隆公路從馬桑鎮後一直向東延伸著,新鋪敷的路麵像鏡子一樣泛著光。
(《民間音樂》)
(130)頭和頸上有著明麗的綠羽,脖子上圍著白環,翅膀像兩麵藍鏡子,它們是公鴨子吧?
(《老槍》)
(131)一上大道,正逢著太陽初升,田野寬大無邊,遍野的麥苗上沾著一層冰霜,太陽血紅,麥苗金黃,人口馬嘴裏噴出一股股五彩的熱氣,馬身上塗滿了金紅色,所有的馬腚都像鏡子一樣閃爍光芒。
(《淩亂戰爭印象》)
(132)那天晚上,不是十五就是十六,月亮像個明晃晃的大銀盤,掛在半天空,照著地上的雪,亮堂堂耀眼明,就像大鏡子似的,連雪上的老鼠腳印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匹倒掛在杏樹上的狼》)
(133)除了新軍裝、新襯衣、亮得如同鏡麵的牛皮鞋之外,我還戴了一塊鍾山牌手表。
(《養兔手冊》)
以上幾個例子中,作者將“青草湖”“路麵”“鴨子的翅膀”“馬腚”“地上的雪”“牛皮鞋”等事物都比作鏡子,利用鏡子光滑、平整、可以反射光線的特點來突出事物不同方麵的特點。
莫言喜歡用綢緞、布匹作比。如:
(134)但很快就起了變化,男孩伴著樹枝慢悠悠地落下來,她看到他的身體拉得很長,似一匹抖開了的棕綢緞,從樹梢上直掛下來,那根她選中的樹杈抽打著綢緞,索然有聲。
(《枯河》)
(135)貓的身體都拉得很長很細,八貓首尾連接,宛若一條油滑的綢緞。
(《養貓專業戶》)
(136)他撕一片月光——如綢如緞,聲若裂帛——把中藥包裹起來。
(《拇指銬》)
(137)原本如藍緞子似的河水此時變得千瘡百孔。
(《蝗蟲奇談》)
(138)他抬頭看到,溫柔的南風像絲綢一樣拂拂揚揚;低頭聽到,輝煌的天空裏回旋著野鳥的叫聲。
(《拇指銬》)
(139)隻有用“月光斬”砍人首級,才能滴血不出,才能茬口如熨過的“的確良”布料一樣平滑。
(《月光斬》)
作者將人的身體比作綢緞,將首尾連接的貓比作綢緞,將月光比作綢緞,將河水比作藍緞子,將南風比作絲綢,將“月光斬”的茬口比作“的確良”布料,人、動物、自然物,有形的無形的,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可以跟綢緞作比。
將“眼睛”比作秤星、玻璃球、瓷器、棋子、炭、針,將“臉”比作綢緞、燈籠、門簾、氣球、門簾、白紙,將“人”比作電線杆、掛鍾、風箏、酒桶、樂器、鏈條、皮球、鬆香、爐子、棉絮、紙人,將手比作扇子,將腿比作蠟燭,將雲比作紗巾,將樹比作筆,將馬比作墨……用各式各樣我們熟悉的日常事物來進行比喻,使文章通俗曉暢,充滿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