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聯想到,對待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就是要堅守一種科學、敬謹的態度,不可輕慢,更不可菲薄。所謂敬謹,就是尊重,就是實事求是。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並非小題大做,因為在現實當中,的確存在著嚴重的不尊重曆史的錯誤傾向。比如,如何對待創建新中國的毛澤東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如何對待他們領導中國人民艱苦奮鬥所奠定的基業,用什麼心態什麼立場來研究他們、宣傳他們,就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兩種認識。一種是正確的,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曆史,認為老一輩革命家創建了新中國,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遺產和精神遺產,盡管他們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道路上也曾發生過一些失誤,我們要認真總結,汲取教訓,但不能求全責備,隨意褒貶,更不允許給他們頭上潑髒水。一種則是錯誤的,搞形而上學和曆史虛無主義,片麵歪曲偉人形象,進而全盤否定黨的曆史,甚至質疑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
對於黨史期刊編輯來說,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立場和觀點,隻有這樣,在具體辦刊實踐中才能做到自覺地高揚主旋律,打好主動仗。比如,2006年是新中國社會主義製度建立50周年,為了隆重紀念這一曆史壯舉,澄清廣大讀者對這場偉大的社會變革“在時間上是不是搞早了,在方式上是不是搞左了,在效果上是不是搞糟了,在曆史上是不是搞錯了”等方麵存在的一些糊塗認識,《黨史文彙》開辟了年度專欄“中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50周年”,約請高寶柱研究員撰寫了係列文章,從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確立的曆史由來、曆史方式、曆史功績、曆史意義四個層麵進行了透徹的分析,每期一篇,一共推出《近代以來中國道路選擇曆史的客觀邏輯》《建國以後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中國三農問題逐步達成解決的製度基礎》《中國工業形成獨立完整體係的製度根基》等12篇專題史論。這組文章傳播了正確的思想,起到了釋疑解惑的作用,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這就是黨史工作者的責任和態度,黨史期刊適應宣傳教育的需要,發揮了積極獨特的作用。後來,經作者增補完善,形成一本專著《中國曆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改造四論》,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並獲得當年社科研究課題獎。
二、“陽光不會被風打敗”——要保持黨史期刊的思想性和戰鬥性
習近平同誌在2009年接見出席全國黨史研究室主任會議代表時,曾嚴肅地提出:“黨史姓黨”。這是對黨史工作必須要堅持黨性、突出講政治的一個形象化的表述。同樣,黨史期刊也姓“黨”,它不同於《語文報》《英語周報》之類的教學輔導刊,不同於《讀者》《故事會》《家庭》之類的通俗文化刊,不同於《瑞麗家居》《世界高爾夫》之類的休閑時尚刊,它的意識形態色彩非常鮮明。
近幾年來,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有一些人受西方輿論影響,極力宣揚淡化意識形態。事實上,這種宣傳是別有用心的。曆史本身雖然被稱為“凝固的事實”,但在研究宣傳的過程中,無疑都會帶上主觀的色彩,研究者、宣傳者的立場、觀點毫無疑問地會反映到黨史研究和黨史宣傳成果當中。而那些標榜淡化意識形態的人,其實都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的目的。早些年“告別革命”的聲音甚囂塵上,近些年顛覆曆史的文章也並不鮮見,如肆意歪曲黨的曆史,“企圖通過渲染黨的曆史上的某些失誤,誇大曆史陰暗麵,達到否定黨和社會主義的目的”,為早已有曆史定論的叛徒、漢奸等歌功頌德,等等。因此,黨史期刊在重要紀念活動確定選題組稿宣傳時,一定要有現實針對性,進而增強思想性和戰鬥性。近些年《黨史文彙》有意識地強化了在這方麵的工作,取得了比較好的宣傳效果。
2000年世紀之交,《黨史文彙》針對“告別革命”的歪論,開辟了“百年革命風雲錄”年度專欄,並將“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作為“主題詞”放在每期封麵,組發了一係列專稿,揭露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一次次野蠻侵略,歌頌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進行的偉大的反侵略鬥爭和偉大的人民革命。2001年,紀念建黨80周年,《黨史文彙》開辟專欄,針對中國共產黨“解放中國”“發展中國”兩大任務的理論之源,探討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發展與創新,刊登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共產黨”係列文章,突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題。2008年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我們組約了兩個係列的文章,一是“在曆史轉折關頭”,擷取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的幾個重要會議,詳述其始末;二是選取了河南劉莊、北京韓村河、河北周家莊三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肯定其發展集體經濟共同致富的方向。2011年紀念建黨90周年,《黨史文彙》開辟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年度專欄,突出這樣的思想主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壯大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在實現民族獨立和偉大複興的過程中發揮了並繼續發揮著最重要的領導作用。當然,即使沒有特別的紀念活動,在刊物常規出版過程中,我們也會注意稿件內容的思想性和戰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