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編輯思緒(5)(1 / 3)

橫向看,傳統意義上黨史期刊所關注的是“小黨史”,是中共曆史上的人和事以及與此相關的素材。為了再現中國現代史的錯綜複雜,《黨史文彙》開設了“曆史立交橋”欄目,反映中國共產黨“天地皆同力”的人心所向和奮鬥道路之艱辛。當然,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政治、經濟、教育等社會各方麵的發展進步無不與黨的正確領導有關。這就形成了“大黨史”。許多兄弟期刊已經在嚐試拓展黨史宣傳範圍,尤其學術版的大黨史化,在這方麵進行了有益探索,給我們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三、硬配合和軟配合的問題

黨史期刊畢竟不是時事刊、理論刊、新聞刊,它的特色在於以史鑒今,啟人深思,其優勢也正在於此。那麼,對於黨中央出台的新精神,我們要不要配合宣傳,如何宣傳?比如“科學發展觀”,比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史文彙》的回答是“必須配合宣傳”,但不能“硬配合”;《黨史文彙》的做法是揚長避短,深入發掘中央精神的內核,尋找其與黨的曆史的契合點,再細化為係列選題,推出一篇篇重點史論或紀實文章,進行“軟配合”。2006年重點欄目“中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五十年”,2007年重點欄目“民族魂”,就都是“軟配合”思路的結晶,社會反響良好。

四、如何麵對流動的讀者

一本刊物,就是一件精神產品,質量好與不好要靠讀者檢驗。

期刊的讀者既有相對穩定的一麵,又有流轉變動的一麵。穩定與流動之間,期刊的生命得以延續,讀者的精神得以充盈。編輯在努力為讀者奉獻優質精神產品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華,業務水平得以提高。

《黨史文彙》創刊初期,發行渠道單一,主要靠郵局征訂。乘著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春風,《黨史文彙》生正逢時。由於它挑戰傳統,科學定位,“產銷對路”,鑄就了當年令人難忘的輝煌。90年代初期,開辟省內自辦發行渠道,形成雙管齊下、兩路暢通的可喜局麵。1994年,山西省史誌研究院組建後,《黨史文彙》編辦力量作了調整,刊物的發行工作幾年之內保持了相對平穩的態勢。前些年總量有所下滑。2004年,史誌院黨組整合資源優勢,將期刊發行工作並歸史誌圖書發行中心。經過大家的積極努力,發行量實現了穩中有升的預期目標。

《黨史文彙》辦了20多年,當年的老年讀者多已作古,當年的青年已步入人生的秋季。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變化。信息時代的到來,決定著人們都在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對待生活。黨史期刊還能像20年前那樣,一鳴驚人地“抓住”流動的讀者嗎?時過境遷,我們應該如何麵對市場,切下自己的那塊奶酪?這恐怕是我們無論如何都回避不了的問題。

五、關於經營的理念

《黨史文彙》在期刊廣告經營方麵,曾經做過一些嚐試,有一些經濟效益。但總的來說,觀念比較陳舊,思想不夠解放,缺乏闖市場的魄力和手段,沒有把這個陣地用足用好。這是我們的明顯差距。也許太熱愛這本刊物了,擔心任何一點點不慎,會損害它的形象。

由此想到,做黨史期刊編輯,既要忠誠黨史宣傳事業,也要創新黨史宣傳思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使黨史期刊的大樹鬱鬱蔥蔥,茂盛成林。

第7節突破同質化壁壘探索特色化之路——《黨史文彙》的實踐與思考

黨史事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而誕生、發展、繁榮的。黨史期刊作為黨史工作的一部分,在20多年的並肩作戰(南北呼應、東西交流)中,形成了一支堅強的隊伍,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豐實的史鑒素材,發揮了十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可以說,以史鑒今,資政育人,黨史期刊功不可沒。然而,黨史期刊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不都是一帆風順的,既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也麵臨諸多不可回避的困難和挑戰。多年來,在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期刊專業委員會領導下,我們自己搭建起各種交流平台,互相學習、互相啟發,對提高黨史期刊整體競爭力大為有益。

在本次中部地區黨史期刊論壇,我向領導和同行彙報一下我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初步探索。

一、黨史期刊麵臨的困難

1、網絡媒體的巨大衝擊

由於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大多數讀者的傳統閱讀方式。互聯網的快捷、廣博,顯然超過任何紙質媒介。2007年山西“黑磚窯”事件就是首先在網絡上被披露出來的,一些重要報紙則顯得相當被動。最近襄汾潰壩,網絡又得先機,及時公布傷亡人數,比較接近事實,而報紙則由於多種原因,更滯後、更理性一些。就報刊而言,報紙又較期刊快捷。期刊隻能在網絡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在網絡方式不熟練的人群中尋找自己的空間。

2、讀者閱讀需求發生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各省黨史期刊先後創刊之時,正是思想解放運動方興未艾之際,黨史的神秘麵紗被一塊塊揭開,人們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高層決策,對發生在政治人物間的種種故事,對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原委,有著強烈的閱讀渴求。應運而生的黨史期刊也解放思想,將黨史內容從教科書、研究室解放出來,進行大眾化宣傳,成為這些人物故事、這些事件的重要載體,因而備受關注,備受歡迎。《黨史文彙》便是這樣走過來的。創刊初期,發表《“二月逆流”始末》《周恩來為什麼遲遲不上手術台》《從寶塔山到中南海》等等,讀者踴躍訂閱,爭相傳看,一時聲譽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