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編輯思緒(5)(3 / 3)

山西省新聞出版局資深審讀員這樣評價《黨史文彙》:“現代氣息是當代報刊所必須具有的一種精神風貌。現代氣息是與期刊的生存、發展和興盛緊密相聯的,它是期刊與讀者聯係的紐帶,是拽住讀者的吸盤,是讀者走近期刊的路徑。”“在這些年閱讀《黨史文彙》雜誌的過程中,我常常嗅到一種讓人振奮的現代氣息。這種氣息,是從期刊的激烈競爭中產生的,是從這一史料性期刊的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它不僅拉近了史料期刊與現實的距離,彰顯了史料的價值和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而且極為強烈地吸引著讀者,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

審讀員對《黨史文彙》的褒揚更多的可能著眼於鼓勵。我們則清醒地知道,突破期刊同質化壁壘,探索期刊特色化之路,任重而道遠。在這條路上,隻有堅定而紮實地前行,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第8節用革命曆史鑄就民族之魂——黨史期刊在重大革命紀念活動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中共黨史研究和黨史宣傳事業是伴隨著黨的建設而發端壯大、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而逐漸走向成熟的。30多年來,應運而生、分布於各省的幾十家黨史期刊承擔著黨史宣傳教育的重要使命,它們將“以史鑒今、資政育人”作為辦刊宗旨,堅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改革開放大局,挖掘宣傳豐富的革命曆史,為發揚黨的光榮傳統、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增強黨的凝聚力、振興民族精神,做出了獨特貢獻。尤其是每逢重大革命紀念日,如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60周年,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80周年、90周年,紀念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等,黨史期刊更是發揮了用革命曆史鑄就民族之魂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曆史是過往的歲月,但曆史和現實之間總有一條精神的血脈相通相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文明,中國革命近百年的血火征程,沉澱積累了厚重的民族之魂的基因,那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黨史宣傳教育的使命,說到底,就是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奮鬥史的經驗和教訓、風範和傳統,不斷滋養我們的民族精神,鍛造我們的民族之魂,進而激勵廣大人民以積極的狀態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在搞好常規宣傳的同時,從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出發,重點搞好重大紀念日的集中宣傳,是黨史期刊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幾年來,各省黨史期刊在這方麵動了很多腦筋,做了很多努力,形式多樣,各有特色,形成了不可忽略的宣傳態勢,產生了廣泛深遠的社會影響。

黨史期刊如何發揮主陣地作用,搞好重大黨史事件和重要黨史人物的紀念和宣傳,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實踐性課題。《黨史文彙》在自己的辦刊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從“回眸”與“回首”說起——要堅守對革命曆史的敬謹態度

2000年世紀之交,省內外的一些媒體刊登文章、播出節目、舉辦展覽,經常使用“百年回眸”之類的提法。為此,山西大學教授、國學大師、著名書法家姚奠中先生專門給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申維辰同誌寫了一封信,指出:對曆史的回顧應該用“回首”“回顧”而不應該用“回眸”。“眸”就是眼珠子,古代形容美女顧盼生姿叫“回眸一笑百媚生”。曆史是嚴肅厚重的,回看中華民族的百年滄桑,應該扭過頭、轉過身去看,不可如此隨意輕佻。並建議媒體在同類情境中使用時把“回眸”改為“回首”。老先生講得非常正確。然而,它的此番語重心長的話絕對不單單是個用詞準確與否的問題,更是對曆史的一種態度問題,極具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