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編輯思緒(4)(1 / 3)

省史誌研究院副院長張國祥同誌建院三年來一直分管《黨史文彙》,為刊物的進步和發展多方籌劃,嘔心瀝血。別人發言時,他默默地聽著,很少插話,不時用鉛筆在一本書上勾畫著什麼。當主持人請他講話時,他說:“辦好《黨史文彙》,通過黨史宣傳教育,大力弘揚黨的傳統力量、傳統作風和傳統精神,在現在的市場經濟情況下很有必要。說到這裏,我就要講講《黨史文彙》宣傳什麼、起什麼作用的問題。”他打開手中的書緩緩地說:“我又看了一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本小冊子,很有收獲。什麼是黨的優良傳統?請大家聽聽毛澤東在徐特立60歲生日時寫給他的信……”張院長一段段地選讀書中毛澤東有關黨的精神、作風、傳統的精辟論述,然後深沉地說:“今年在長江流域幾省和東北嫩江、鬆花江流域出現了曆史罕見的洪災,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和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戰,抗洪救災,那一幕幕場麵實在感天動地。這力量從何而來?就是從黨的傳統精神、傳統作風中來。這說明黨的好傳統好作風必須發揚光大,隻有這樣,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軍隊才是真正不可戰勝的。《黨史文彙》就是要宣傳黨的好傳統好作風好精神,讓革命的傳統力量變成新時期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力量。”

張副院長旁征博引所闡述的觀點提出了《黨史文彙》的生存意義問題。1997年《黨史文彙》推出“新中國的脊梁”專欄,重新選發五六十年代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和震動的優秀人物通訊,配以原作者附言或本刊專訪,就是要讓曆史從塵封的書本上走出來,化作激濁揚清、褒善懲惡的明鏡與利箭,化作推動社會進步的戰旗與號角。事實證明,宣傳效果非常好。1998年,《黨史文彙》推出“真理追求者之歌”專欄,組發魯迅、李大釗、夏明翰等為追求救國救民真理而獻身的英雄人物的紀實作品,謳歌充盈於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以激發人們愛憎分明的感情和堅持真理的精神。此舉也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黨史文彙》在現實生活特別是在黨史宣傳教育中該如何更好地發揮進步作用,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關鍵之處在於,應該從對現實課題的思考入手,把現實課題放在曆史發展長河中,尋找它與曆史對接的有機聯係點和最佳切入點,以此確定選題,從而使刊物在主要內容更多地蘊含以史鑒今的思想內核,使之輻射出深遠的曆史光芒。這,或許就是《黨史文彙》的真正生存意義所在。

山西省黨史宣傳教育暨《黨史文彙》通聯工作表彰會圓滿結束了。這篇側記遠遠未能涵蓋這次會議的實質性收獲。對《黨史文彙》來講,經過了13個年頭的風雨曆程,愈來愈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生存選擇、生存基礎和生存意義。它將繼續以自己鮮明的刊格立於全國期刊之林,成為廣大黨員和黨史工作者、黨史愛好者的真誠朋友。這樣的生存,才有價值。

第5節從舊史料裏掘出活水——《黨史文彙》提煉年度宣傳重點一得

《黨史文彙》是“黨姓”期刊家族的成員之一。創刊14年來,它在與同姓兄弟報刊的互勉互助中、在廣大讀者的關愛支持下,一步步走向成熟。所謂成熟,也就是說經過了風雨兼程地跋涉之後,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職責,客觀地分析生存環境,朝著創名牌、出精品的方向,不斷進行自我調適。

黨史期刊麵臨市場經濟的挑戰,一方麵辦刊經費從行政補貼走向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而“斷奶”後的期刊所麵臨的激烈競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隻會表現在黨刊間的力量角逐。《黨史文彙》靠什麼來競爭?毫無疑問隻能靠質量。另一方麵,黨史材料經過近20年的挖掘整理宣傳,新鮮的重大的抓人的題材不多了,即使偶爾有這方麵的好稿,也必須考慮是否符合黨的宣傳紀律和有關新聞出版法規,往往是抓著活魚不敢下鍋,久而久之,期刊質量豈能不受影響。此外,我們的期刊作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陣地,如何高唱主旋律,發揮引導人、鼓舞人、武裝人的作用,使其生命更有意義,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近幾年的辦刊實踐中,《黨史文彙》嚐試著在提煉年度宣傳重點方麵下大工夫,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年度重點必須精心篩選

我們的體會是,黨史期刊應該有自己的年度宣傳重點,而確定年度宣傳重點要從對現實的思考中尋找切入點。1997年《黨史文彙》在“新中國的脊梁”欄目推出新中國成立後五六十年代對全國人民有深遠影響的重點典型,如焦裕祿、雷鋒、時傳祥、邢燕子、大慶人、大寨路等,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好評。

這一年國內至少有兩件大事,一是香港回歸,二是抗戰爆發60周年。但在醞釀年度宣傳重點的時候,排除了這兩個內容。我們考慮,黨中央領導多次強調要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而建國初湧現出的許多先進人物身上都輝映著這種精神。對於這些英模的事跡,50歲以上的人可能記憶深刻,知之甚多,40歲左右的人可能印象不再清晰,30歲以下的可能比較陌生,不甚了了。我們精選當年發表的優秀通訊重新推出進行宣傳,更有意義,同時配發原作者附言或本刊專訪,看似冷飯,實則“熱炒”,“炒”出了曆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的新意,“炒”出了主旋律的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