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紀念《黨史文彙》創刊20周年座談會上,山西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金銀煥同誌特別指出:“麵對激烈競爭的期刊市場,《黨史文彙》在貼近現實、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方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委是滿意的,各方麵是認可的。”有讀者來信談讀刊體會:“改革開放本是大家都歌頌的事,可有些人偏要把新中國頭30年和後20年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把頭30年的某些錯誤和探索肆意誇大,製造假象和混亂。感謝《黨史文彙》發表了一係列有事實、有依據、有理論根據的回顧性文章,把我們從模糊曆史的陰影中帶了出來。”“《黨史文彙》堅持事實,堅持真理,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青睞是理所當然的。”
——關於鍛造品牌,我們堅持的標準是:可信、可讀、可鑒、可存。這八個字印在《黨史文彙》的封麵上,也記在我們每一個編輯心裏。
黨史期刊應該內容厚重,形式活潑,成為高品位的精神產品。但是,當前期刊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休閑娛樂類、家庭情感類期刊銷路尚好,而內容比較嚴肅的黨史類期刊開拓市場困難重重,生存與發展麵臨嚴峻的挑戰。在這種形勢下,《黨史文彙》發行量相對穩定,既實現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努力探索黨史期刊逐步做大做好做強之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逐步擴大市場運作成份,提高了經濟效益,為進一步發展增添了活力,儲備了後勁。
期刊品牌靠的是集體的智慧,大家的力量。《黨史文彙》自創刊以來,先後在編輯部工作過的有23位同誌,先後有10位領導主管、分管過期刊工作,30多位“文彙人”為這本刊物的發展和進步傾注了心血,貢獻了智慧,付出了辛勞。如果說,《黨史文彙》還算得上黨史期刊品牌的話,那麼它需要現在和今後更多的“文彙人”繼續奉獻才智,鍛造精品,履行職責,回報社會。
風雨兼程20載,幾度輝煌,幾度跨越,《黨史文彙》曆久而彌新。我們將向兄弟期刊學習,借鑒大家的好思路,好經驗,發揚傳統,開拓創新,不懈努力,奮然前行。
第3節《黨史文彙》創刊10周年座談會側記
為了更鮮明地宣傳與捍衛黨的曆史——《黨史文彙》創刊10周年座談會側記
1995年4月,丁香盛開的時節,《黨史文彙》迎來了她10周歲生日。
22日,紀念《黨史文彙》創刊十周年座談會在太原隆重舉行。這是一次規模盛大的聚會:鬢發斑白或滿頭青絲的專家學者趕來了;拄著或沒拄拐杖的退下來的省級老領導趕來了;工作繁忙的省委現任領導和新聞出版界領導趕來了;北京、上海、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黨史報刊界同行趕來了。近百人興致盎然地彙聚一堂,暢所欲言,為了《黨史文彙》10歲生日,為了更鮮明地宣傳與捍衛黨的曆史,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義不容辭的職責……
《黨史文彙》是大家熟識的老朋友。與會者不少人還記得她1985年4月問世時給社會帶來的震動和影響。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的全國性黨史征研工作已初具規模,並在資料征集方麵已取得很多階段性成果。在這種形勢下,山西省委黨史研究室醞釀創辦一份公開發行的黨史期刊,但究竟是辦成研究性刊物,還是辦成麵向大眾的宣傳性刊物?當時意見並不一致。從社會需求來看,創辦一本麵向大眾的普及宣傳黨史的期刊是可行的,然而,如何把嚴肅的黨史用群眾能接受的比較通俗的形式宣傳出來,的確是一條新路。《黨史文彙》的創辦者們以拓荒者的勇氣,開始了最初的耕耘。他們首先確定了十六字辦刊方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嚴肅活潑、寫史為今”,爾後向全國發出一萬份訂單。訂單回來五千份,這使創業者們得到一些慰藉;隨之,散發著油墨香味的創刊號送到了讀者麵前;時過不久聽到了來自各方的信息反饋:這是一本很好看的雜誌。於是,編者的擔心變成了欣喜。1986年,時任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副主任的馬石江同誌同編輯人員座談時說:
過去,黨史刊物大體有兩種類型,一是資料型,二是研究型,自從《黨史文彙》創刊以後,又為黨史刊物增添了一種新類型,即綜合宣傳型,希望你們把這個新型刊物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