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提升品位,我們的體會是:在追求卓越的辦刊實踐中,有千種通途,萬種思路,對一本黨史期刊來講,要保持高品位與高格調,必須從服務黨的工作大局出發,從資政育人的角度切入,在刊物的主題上用心。
首先,黨史期刊的編輯對自己的使命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是一部光輝戰鬥的曆史,它鄭重地向全世界全人類昭示著這樣一個永恒的真理命題,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華民族從內憂外患積貧積弱走向獨立解放的核心力量,是領導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力量。從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中共黨史上有多少散失的珍貴資料需要我們去挖掘收集,有多少經驗教訓需要我們去研究總結,有多少史實迷霧需要我們去梳理澄清,有多少偉人風采、黨員風範需要我們去充分展現,廣泛宣傳,有多少優良傳統需要我們去弘揚繼承——時代賦予《黨史文彙》以及黨史期刊團隊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我們任重而道遠。這是期刊定位的基礎,也是黨史期刊確定宣傳主題的基礎。
《黨史文彙》創辦21年來,始終都很注重刊物的主題,隻是後10年和前11年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前11年的《黨史文彙》,每個專欄每篇文章均有各自的主題,同時,每期刊物都有一至兩篇主題重大的打頭掛帥文章,但對整本刊物特別是全年的刊物而言,每個專欄每篇文章的主題,包括打頭掛帥文章的主題,相互遊離,不成係統,未能形成氣候。後10年的《黨史文彙》,一方麵繼續加強對每個專欄、每篇文章主題的提煉與表現,另一方麵有計劃地增加了一個全年集中宣傳一個重大主題的專欄,組發一組係列文章,並以此打頭掛帥統領每本刊物,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主題的統帥與靈魂作用,輔之以封麵設計、扉頁創意、彩版宣傳相配合,形成一定氣候,提升了期刊品位,增強了宣傳效果。比如:1997年“新中國的脊梁”係列,1998年“真理追求者之歌”係列,1999年“社會主義與新中國”專欄,2000年“百年革命風雲錄”係列,2001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係列,2002年“毛澤東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係列,2003年“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係列,2004年“紀念山西建黨80周年”係列,200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係列,2006年“中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50年”係列。這一獨樹一幟的做法,提升了刊物品位,擴大了社會影響。
當然,黨史期刊年度主題的提煉,最好從現實切入,使其更加貼近現實,更加深入曆史,更好地發揮史鑒的作用。《黨史文彙》老主編郤智同誌有一個觀點:編輯心中裝有問題,刊物便有了主題,因為主題來自問題。這是經驗之談。改革開放以後,一些人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現狀,先是讚許羨慕,後是怨天尤人,進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產生了信仰危機;還有的人鼓吹曆史虛無主義,肆意歪曲、醜化、否定我們黨和人民奮鬥的曆史,給廣大群眾帶來極大的思想混亂。針對現實,《黨史文彙》1999年年度主題確定為“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2000年年度主題確定為“革命是曆史的火車頭”,通過一篇篇係列專稿,把讀者帶回到更深的曆史層麵,讓曆史作出正確回答。2006年確定的年度主題是紀念新中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50周年。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著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在我國全麵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時隔50年,對那段曆史及其影響的認識和評價,有一些不同聲音。《黨史文彙》組發了《近代以來中國道路選擇曆史的客觀邏輯》《建國以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實事求是引領中國社會變遷的科學決策》《順利變革勞動者私有製的重大道路創新》《中國三農問題逐步達成解決的製度基礎》《中國工業形成獨立完整體係的製度根基》等一係列文章,回答了社會主義在時間上是否搞早了、在方式上是否搞左了、在效果上是否搞糟了等問題,引導人們客觀公正地看待黨在建國初的曆史,深刻理解當前不斷深化的改革,引起了山西省委乃至中央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產生了良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