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編輯思緒(2)(1 / 3)

教訓,教訓,一次次教訓變成了一次次經驗,教訓和經驗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黨史文彙》在不斷付出代價、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日益清晰地意識到:以宣傳紀律為矩,把握最佳宣傳時機,是黨史宣傳期刊宣傳藝術重要的一環。試想,如果一不小心違紀“犯規”,或發表時機不成熟的作品,輕則刊物名譽受損,嚴重些就會危及刊物生存。一旦失去陣地,那還有什麼引導讀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言?再者,我們是黨的刊物,由於沒有嚴格遵守黨的宣傳紀律或發表了時機不成熟的作品,因而受到處罰,這豈不是做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嗎!因此,為黨史宣傳期刊肩負的曆史使命計,為黨的事業計,我們必須嚴格地以黨的宣傳紀律為標準,劃定刊物內容範圍,用科學的態度處理敏感的題材,努力做到心中有“矩”,萬無一失。

凡是重大的題材,往往都很敏感。《黨史文彙》在處理這類題材方麵也積累了一些經驗。1996年第3、第4兩期,“曆史的沉思”專欄推出《郭沫若在1966年》紀實作品上、下兩篇。這是敏感時間裏的敏感人物,文章雖好,但的確不好把握。編者本著忠於事實、隻講事實的原則,在編輯審改過程中刪去了一些評論性語言以及與主題不太相關的引文,將曆史人物客觀地放到曆史大背景上,以敘事為主,不去評頭論足,不去說長道短,把思索的空間留給了讀者。同樣的例子還有1996年第10期《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南街村調查》。敏感的題材,敏感的選題,經過編者精心加工,以客觀冷靜的口吻向讀者介紹這麼一個比較獨特的改革典型,社會反響非常好。有讀者評論說,《黨史文彙》這是站立於莊重與敏感之間辦刊,難度很大,但非常成功。我們自己則認為這是在講求“以宣傳紀律為矩”的宣傳藝術方麵進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黨史文彙》既明確以黨史主旋律定位,又在內容的豐富性、借鑒性和形式的多樣化、藝術化方麵下了工夫,在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6年發行量比1995年增長25%,1997年比1996年又增長28%。事實證明,黨史宣傳期刊的宣傳不僅有藝可探,有學可究,而且還需繼續下大功夫去實踐,去研究,去探討。

第2節堅守品格提升品位鍛造品牌——《黨史文彙》的辦刊追求

《黨史文彙》創刊於1985年,是山西省史誌研究院主管主辦的一份黨史期刊,也是全國創刊最早的大眾化黨史宣傳期刊。20多年來,《黨史文彙》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嚴肅活潑、鑒史為今”的十六字辦刊方針,立足山西,麵向全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辦刊之路,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廣大讀者中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史誌院黨組的正確領導下,黨史文彙編輯部成員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和職業道德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積極服務大局,齊心協力,銳意創新,使《黨史文彙》整體工作邁上了一個新台階。2001-2005年間,《黨史文彙》曾獲得多項獎勵:連年被評為山西省一級期刊,榮獲山西省黨史、組織史、當代史優秀成果一等獎;黨史文彙編輯部2001年被評為山西省黨史、組織史、當代史工作先進集體;2005年被山西省委辦公廳授予史誌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回顧《黨史文彙》走過的路,總結風風雨雨中的成敗得失,經驗教訓,我們覺得,如果說這本刊物為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工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作出了一些積極貢獻的話,那麼它的優勢就在於風格獨特、品位不俗,就在於旗幟鮮明地弘揚了主旋律。

堅守品格,提升品位,鍛造品牌,這是《黨史文彙》長期以來的辦刊追求,也是經過實踐檢驗被讀者所認可的目標選擇。問題的關鍵是:《黨史文彙》要堅守的是什麼樣的品格?《黨史文彙》在哪些方麵提升了自己的品位?《黨史文彙》應該鍛造成哪種類型的品牌?說到底,這是個期刊定位和辦刊藝術問題。

——關於堅守品格,我們的體會是:黨史期刊必須強化陣地意識,麵對複雜的市場需求,期刊內容方麵應注重引導而不迎合,通俗但不媚俗;期刊經營上可乘市場經濟之勢,努力把握機遇,開拓市場,但鄙夷那些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出賣良知的品行。

黨史期刊姓“黨”,是黨的宣傳陣地,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所以在組稿、選稿、編稿、設計各個環節,都要努力把好政治關,做到導向正確,思想健康,格調高檔,堅決杜絕錯誤觀點和不良傾向在期刊中出現。對於醜化詆毀黨的領袖人物、歪曲編造黨的曆史的歪理邪說,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毫不留情地抨擊。有一位老作者給我們投稿,標題是《毛澤東對彭德懷的八次誤會》,文章雖然寫得很有可讀性,但它明顯迎合了社會上“非毛化”的思潮,而且對曆史事實的敘述過於片麵隨意,缺乏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不可想象,作為領袖的毛澤東若如此“昏庸”,怎麼可能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打拚出一個新中國,並建立起社會主義大廈的堅實基礎。該作者後來還寄來一個長篇,標題叫《紅色內訌》,反映中央蘇區肅反擴大化。盡管史實並無大的出入,但文章渲染的是黨內鬥爭的血腥殘酷,欠缺的是史學高度的理性思考。兩次退稿處理,使這位作者大惑不解。他打來電話詢問原因,我們鄭重地告訴他:《黨史文彙》的職責是弘揚主旋律,對曆史的反思是必要的,但絕不能自毀長城。為了增加刊物的可讀性,我們有時組發一些偉人、將軍的婚戀故事,反映老一輩革命家金戈鐵馬的另一麵——柔腸千千結,重點表現他們當年激情報國、誌同道合的革命愛情,及其相濡以沫、甘苦與共的人生之旅。但是,有的作者用庸俗的筆法,將現代青年的戀愛場景嫁接到革命家身上,並且極盡渲染之能事,既歪曲了曆史,又損害了人物形象,讓人啼笑皆非,不忍卒讀。這些,我們都在編輯過程中進行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