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編輯思緒(1)(2 / 3)

以讀者需求調色——宣傳藝術之二

讀者的支持是期刊賴以生存的基礎。即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期刊的社會效益無論從經營需要出發,還是從社會需要出發,都是第一位的。很難設想,一個不考慮刊物質量的總編經營著一份沒有眾多讀者歡迎的期刊,會創造出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然而,這樣的刊物即使僥幸賺了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黨史文彙》創刊之初,確定以普及宣傳黨史為己任,就是從讀者需求來考慮的。麵對當時國內黨史期刊隻有資料型和研究型的情況,如何把黨史資料從檔案館和研究室解放出來,通過刊物推向社會,轉化為“資政育人”的精神產品,進而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動力,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黨史文彙》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們認識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廣泛科學的曆史借鑒,這是廣大讀者的根本需求;滿足讀者的這個需求,是黨史宣傳刊物長期的根本任務。因為心中有讀者,有讀者的需求,13年來編輯部先後換了幾茬人,辦刊風格都沒有改變;也正是因為有廣大讀者的厚愛和支持,《黨史文彙》的事業才會越來越興旺發達。

高揚我黨曆史的主旋律,就是對讀者需求的最大滿足。但曆史是多姿多彩的,讀者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主旋律高揚起來的同時,還應該注重以讀者的其他多種需求調色,即根據不同讀者需求刊登不同層次的內容,使刊物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以讀者需求調色,首先要科學分析期刊的讀者群,準確解剖讀者需求。黨史宣傳期刊的讀者大體有三個層次:一是專業性的黨史工作者,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史研究部門的科研工作者,各大專院校黨史係、社科部教學人員,現代史、黨史專業在讀研究生;二是大眾化的黨史愛好者,如離退休老幹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學教師、普通工人等等;三是追求偏低的讀者。這三個層次的讀者對刊物內容的要求也大體可分為三種。專業性的黨史工作者要求黨史宣傳期刊史料翔實,說理深刻,學術性強,參考價值高;大眾化的黨史愛好者要求黨史宣傳期刊突出黨史人物、黨史事件的紀實,形式活潑,健康向上,感染力和普及性強;第三層次的讀者則注重黨史材料的獵奇性,不講求格調,隻尋求刺激。根據分析得出結論,《黨史文彙》主要應以第一、第二類讀者為對象,兼顧其不同需求,組發每期內容。

1996年下半年,《黨史文彙》推出“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曆史回答”和“熱點問題”兩個新專欄,通過史實述評,澄清錯誤觀點和糊塗認識,增加了刊物的思想性;在“一代風流”和“專題史話”等欄目,推出《粟裕將軍軍事謀略藝術紀事》《項英在中央蘇區》和《抗日先鋒東征曲》等係列文章,刊物的可讀性絲毫未減。就同一欄目,其內容也多有兼顧,如“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曆史回答”專欄,一方麵推出述評類文字,另一方麵刊登紀實性作品,使二者相得益彰。1992年下半年起,《黨史文彙》曾開辟“未來的曆史”專欄,整理近期國際、國內和本省大事集要。有的讀者提建議,認為沒有必要把現實的內容囊括進曆史刊物,有的讀者認為非常有用,鼓勵我們堅持搞下去。後來由於人手少,此欄停了一段時間,就有不少讀者來信,詢問為什麼不發大事集要了。曆史是連續的,曆史與現實是緊密關聯的。黨史宣傳期刊應以曆史為主,但也應當為後人研究現實集存史料,適當刊登一些現實內容的大事集要,還有助於讀者把曆史與現實聯係起來進行思考,取得借鑒,有益而無害。於是我們克服困難,繼續保留了這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