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史林折枝(12)(1 / 3)

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人類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種強大的文化精神,必然有利於推動社會走向興盛;而一種萎靡不振的文化精神,往往是社會停滯不前和走向沒落的前奏。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的山西省中部,一條穿越太行山的高速公路——太原至舊關高速公路即將奇跡般地建成。這是山西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山西人民的開放路、致富路、希望路。這條高速公路全長隻有144公裏,然而,它是在資金籌集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開工上馬的,是在地形地貌十分複雜的崇山峻嶺中施工的,其工程難度之大、速度之快、質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這真是一個奇跡。一條路書寫了一段曆史,一條路鍛造出一種精神。創造奇跡的山西人民在萬眾一心建設太舊路的輝煌業績中創造出了偉大的太舊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無私奉獻。

路,在我們腳下延伸。它的建成必將打通山西的東大門,促進全省經濟的騰飛,山西人翹首企盼著太舊路全線通車的那一刻。無論作為山西經濟騰飛的起跑線,還是作為太舊精神的載體,太舊路都將成為永久的豐碑;昂揚奮發的太舊精神也將超越時空,以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而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太舊精神是三晉地域文化的輝煌再現

太舊精神作為一種偉大的時代精神,既有當代的時代特征,也有深刻的曆史淵源。獨特的地理環境,悠久的三晉文化,優秀的傳統美德,對太舊精神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山西省位於黃土高原東部,黃河流經省境西、南兩麵,然後奔騰東去。舊石器時代丁村人居住在這裏,留下了15萬年前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足跡。傳說,“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又說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養蠶於夏縣,這些故事都發生在三晉大地。可見,山西是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

三晉兒女在黃河之濱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的物產和燦爛的文化。據可靠的文字記載來看,《詩經》中的《魏風》《唐風》便記錄了春秋時期這一地區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孟子》中亦言,“晉楚之富,不可及也”,足見當時三晉地區的經濟已相當發達。據記載,春秋魯僖公三年,晉獻公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贈送虞君,假途滅虢。“屈”與“垂棘”指的都是晉地,說明這裏物產的豐富與工藝美術的高超。

山西的地理形勢,古人一語道之為“表裏山河”,即“東則太行山為之屏障,西則大河為之襟帶”。居中而視,山西北倚長城,南向中原,東接齊魯,西連陝寧,境內雄關險隘幾十處,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山西中部的太原,曾起過屏障北方的作用,故被史家稱為“北國鎖鑰”“中原北門”。

春秋時,三晉文化就同齊魯文化、荊楚文化、燕齊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華夏文化。但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三晉文化也呈現出一些獨特之處:第一,由於地理上的優勢,三晉文化自然成為東部沿海與西部高原文化的接合部,中原農業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接合部,宏觀地呈現出一種開放的態勢,具體則表現為漢民族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彙。當然這種融彙是一個比較緩慢的曆史過程。第二,由於關山阻隔,交通困難,三晉文化又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和獨立性。山西從北到南,形成以地勢分割為標誌的風格迥異的幾個方言區,這種現象至今仍被語言學家所重視。

獨特的山水形勝,獨特的文化特點,造就了獨特的人文環境。在山西曆史上,名人輩出,燦若星辰。大禹治水,善用疏導之思,三過家門而不入,勤勉為民,傳為千古佳話;李淵、李世民太原起兵,刀光劍影中開創一代輝煌帝業;詩文之萃多出晉陽,如王之渙“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寫盡了黃河景致與人生感悟;赤誠忠義源於三晉,如關雲長既有桃園之盟便馳騁疆場出生入死終成一代武聖;晉人善商,既有雄風陣陣、敢闖天下的豪氣,又有蓽路藍縷、艱苦創業的足跡;晉人剛烈,楊家將血戰金沙灘舍家保國至今浩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