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史林折枝(11)(1 / 3)

11月21日至24日,中央紅軍在富縣直羅鎮打贏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製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在瓦窯堡期間,中央紅軍還進行了東征和西征,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離瓦窯堡,並於7月3日抵達保安(今誌丹縣)。在保安,毛澤東接受了斯諾的采訪,《紅星照耀中國》將紅星的光華傳遍了世界。在保安,中國共產黨以博大的胸懷從民族大義出發,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輾轉陝北一年多,黨中央需要一個安定的“家”。

1937年1月13日,延安人民熱烈歡迎中共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根據“西安事變和平談判協議”,1936年12月,駐紮在延安的東北軍兩個師,撤出延安以後,周恩來副主席立即派紅一團接管延安城,接著中央警衛團長黃霖同誌帶領警衛部隊於1月初先到延安。為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做好準備工作。他們在先進延安的紅一團配合下,對延安部署好保衛措施。延安人民聽說中央機關和毛主席由保安縣(今誌丹縣)來延安,全城洋溢著歡天喜地的氣氛。抗日救國會通過各種方式,向廣大群眾宣傳紅軍北上抗日和黨中央毛主席來延安的喜訊。學校的學生練唱抗日歌曲,商會給中央機關準備了禮品,給紅軍準備了慰問品。延安人民熱切地盼望著毛主席早日進駐延安。

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前,陝北省委派出以曹華山為首的工作組來到延安,接著黨中央派出以王觀瀾為團長的工作團。工作組與工作團合並工作。團長王觀瀾,副團長曹華山。延安城防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春圃(江華)。工作團同部隊到延安街頭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城市政策,宣傳紅軍是人民的軍隊,毛澤東主席是抗日領袖。

歡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進駐延安是以抗日救國會的名義統一組織的。參加歡迎的有延安抗日救國會,延安市蘇維埃政府,婦聯會、青救會、工會、商會、學生、部隊、延安各界群眾和從甘泉、延長、子長、安塞等縣專程趕來參加歡迎的群眾代表共5000餘人。

歡迎的人們,從延安北門口起向北排列到大砭溝口,他們手執五顏六色的三角形小紙旗,懷著熱烈而崇敬的心情,等著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到來。

抗日救國會主任曹華山、副主任馬生有等帶領各界代多人到離城十多裏的楊家灣去迎接。

下午4時左右,毛澤東、張聞天、任弼時、林伯渠等中央領導來到楊家灣。毛澤東頭戴一頂綴有紅五角星的八角帽,身穿黑棉衣、外穿灰粗布大衣,騎著小紅馬。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看到來歡迎的各界代表,立即下馬,並由黃霖同誌向毛澤東介紹了各位代表,毛澤東同大家一一握手問好。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前來迎接的代表一起步行向延安城走來。和代表們一邊走,一邊談。快到大砭溝時,等候在那裏的歡迎群眾隊列裏響起了響亮的鑼鼓聲、歡呼聲、口號聲、鼓掌聲。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同誌向群眾揮手致意。在延安人民的歡迎中,來到延安抗日救國會機關。

第二天上午,由城防司令部和抗日救國會主持在延安大操場召開軍民聯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講話,號召軍民要團結一致,抗日救國;加緊生產、支援前線;加強統一戰線,一致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會上,馬生有代表延安人民講了話,表示熱烈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並表示決心在黨中央領導下,堅決團結一致,把抗日救國的鬥爭進行到底。會上,商會向黨中央及紅軍戰士贈送了慰問品。會後,毛澤東和中央機關就住鳳凰山。

據當時在紅軍大學學習的學員回憶:“這天,延安的寶塔顯得特別雄偉。山穀裏吹來的風雖然很冷,但人們熱情洋溢。毛主席走到哪裏,那裏便掀起一片歡騰的聲浪……”

這是一個“新家”,一個貧寒艱苦但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希望的家!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這聖地名揚四海

“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土窯洞的燈火映紅了天……”陝北民歌一曲深情的詠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13年,概指黨中央毛澤東在陝北的時間。從1937年1月13日至1948年3月23日為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東渡黃河前往華北止,黨中央在延安11年零兩個月,這期間,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戰略總後方。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中共中央在延安及時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全民族迅速行動起來,團結一致,全麵抗戰。並召開了延安幹部緊急動員大會,整編部隊,隨時準備開赴抗日前線。同時,致電蔣介石,紅軍主力將要全麵投入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