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史林折枝(10)(1 / 3)

出奇兵——擺脫圍追堵截

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後,仍麵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蔣介石除以湘軍、鄂軍各一部圍攻紅二、紅六軍團,以川軍、陝軍各一部對付紅四方麵軍外,調集“中央軍”薛嶽兵團兩個縱隊,黔軍全部,滇軍主力和川、湘、桂敵軍各一部約40萬人向遵義地區進攻,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放棄原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的計劃,迅速撤離敵重兵壓境的遵義地區,北上渡江到川西或川西北建立革命根據地。

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開始北上,一麵放出“紅軍將攻綦江、重慶”的風聲,一麵兵分三路向土城、赤水方向急進。24日攻占土城,28日在土城東北之青崗坡重創川軍郭勳祺部,29日從猿猴、土城南北地區一渡赤水河,進至川南古藺、敘永地區,準備從瀘州上遊北渡長江。此時,敵情發生了重大變化,川軍為阻止紅軍渡江,以12個旅的兵力向我軍進行追擊和截擊,並加強了長江兩岸的防禦,薛嶽兵團和黔軍主力亦從貴州分別向川南猛追,滇軍向畢節、鎮雄急進,企圖截擊我軍西進。紅軍北渡長江已不可能。毛澤東當機立斷,指揮紅軍轉兵向南,集結紮西,休整待機。各路敵軍撲向川南,黔北地區兵力空虛,毛澤東抓住這一弱點,指揮我軍由紮西突然掉頭東進,由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向敵兵力薄弱的黔北進攻。我軍回師黔北,出敵意料,打了蔣介石一個悶棍。我軍勝利地進行了遵義戰役,5天時間,連克桐梓、婁山關和遵義,擊潰和殲敵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餘人,俘敵3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狠狠地打擊了國民黨軍的氣焰(蔣介石承認這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士氣。

攻克婁山關後,毛澤東曾即興填詞《憶秦娥·婁山關》,抒發了一代政治家、戰略家的壯誌豪情,與蔣介石的上述哀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遵義戰役後,蔣介石坐鎮重慶,親自策劃對中央紅軍新的圍攻。毛澤東則部署以紅軍一部在桐梓、遵義地區吸引川敵向東,主力在遵義以西地區尋機殲敵,這使蔣介石產生錯覺,認為紅軍“徘徊於此絕地,乃係大方針未定之表現”,於是采取東西防堵、南北對進的戰法,企圖圍殲紅軍於遵義。3月15日,紅軍集中主力進攻魯班場周渾元部未果,遂轉兵西進,三渡赤水,再入川南。蔣介石認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立即命令各路“追剿”軍前堵後追,一直壓向川南。我軍為迷惑敵人,用一個團的兵力大張旗鼓向古藺地區前進,以誘敵向西,主力則從敵人間隙中四渡赤水,折回黔北,接著南渡烏江,逼近貴陽,把敵人甩在烏江以北地區。

此時,蔣介石正在貴陽督戰。紅軍兵臨城下,蔣介石慌了手腳,一麵命令各路“追剿”軍急速增援貴陽,一麵控製飛機場,準備逃跑。正當各路敵軍向貴陽地區猛進的時候,毛澤東又指揮我軍急轉南下,繞過貴陽,向西挺進,渡過六盤江,乘虛進入雲南。雲南當局急忙調兵固守昆明,紅軍又突然掉頭向北,勝利渡過金沙江,從而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

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驚心動魄、最精彩的軍事行動,也是整個長征戰略轉移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勝利之役,更是我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還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正如《長征組歌》中所唱:“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就連李德也不得不承認紅軍渡過金沙江後,“在戰略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比較有利的局勢”。

創奇跡——征服雪山草地

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後,在會理進行了短期休整,然後繼續北上。在通過大涼山彝族地區時,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同彝族沽基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並爭取了其他彝族部落的保持中立,從而順利通過大涼山,急速向大渡河兼程前進。紅軍來到水急山陡的安順場渡口一帶,滔滔河水咆哮奔騰,仿佛還在講述70年前太平天國著名將領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的悲壯故事,蔣介石也正企圖憑借天險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

然而,蔣介石高興得太早了。我一部分紅軍在安順場由17名勇士開路,強渡成功;大部分以無比頑強的毅力,兩天兩夜急行軍160公裏,搶在敵人之前趕到大渡河上遊的瀘定橋,渡河成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那變化莫測、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那一幕幕驚險壯烈的戰鬥場麵,在老紅軍們記憶的屏幕上久久定格,形成講與後人的永恒故事。有正確路線的指引,有無所畏懼的英勇紅軍,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強敵,就沒有征服不了的天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