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跋涉過程,自然條件之惡劣,饑寒交迫之襲擊,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生存極限,但紅軍戰上不是普通人,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革命者,所以他們能在人跡罕至的亙古荒原上,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不怕困難、征服自然的壯歌,奏響高亢的戰鬥進行曲,從而創造了中外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這樣的軍隊一定是戰無不勝的!
經過六天六夜艱難跋涉,右路軍走出鬆潘草原。隨後,在毛澤東率領下(俄界會議後,北上紅軍改稱陝甘支隊),突破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進入甘南地區,突破敵軍“渭河封鎖線”,越過六盤山,於1935年10月19日勝利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與劉誌丹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麵軍曆經千難萬險、千波百折,共同北上,與紅一方麵軍在會寧、將台堡會師。至此,曆時兩年,長達數萬裏的紅軍長征宣告勝利結束。
長征,對於中國工農紅軍,是一種考驗,對於中國革命,則是一種厚贈。筆者粗線條勾勒中央紅軍長征足跡之時,會時時想起孟子那段富有深意的評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紅軍經曆了從第五次反“圍剿”到遵義會議前的空前慘重的挫折之後,戰勝自身的錯誤,戰勝強敵,戰勝自然,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壯舉,其理想、信念、精神、情懷,臻於爐火純青,戰鬥力大為增強。他們把真理的種子播撒在艱苦轉戰所至之處的人民心中,然後肩負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北上抗日,迎接新的戰鬥。
長征,推進了中國革命曆史的進程,這是毫無疑問的。血染湘江的悲壯慘烈,四渡赤水的用兵謀略,飛奪瀘定橋的傳奇故事,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卓絕,不管是作為直觀實在的英雄事跡,還是作為邏輯實在的革命精神,都將被一代又一代地傳頌和繼承下去,這也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它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貴如生命的革命財富。
第10節奠基——紀念黨中央進駐延安70周年
主要參考書目:
①《紅軍長征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紅軍長征回憶史料》(1)(2),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
③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④哈裏森·索爾茲伯裏《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
⑤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
在老紅軍的記憶裏,那是一個永難忘懷的日子。
在中國革命的征程上,那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在茫茫曆史煙雲中,那是一個閃光的日子。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的篇頁。那一天,走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將岷山飛雪和陝北黃土踏成了激揚的旋律;那一天,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瀟灑地揮動臂膀,用打著補丁的衣袖擦亮了延安古城的太陽。
從此,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黨中央毛主席在陝北和延安期間,勝利地領導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領導了全國各解放區軍民開展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進行了民主政權建設,鍛造出輝煌的延安精神,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70年後的今天,我們回眸滄桑,審視足跡,考察黨中央進駐陝北的特殊意義,那份溫暖的情感,竟久久地洋溢在心頭……
延安——黨中央的“新家”,這新家充滿希望
延安城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上黃河支流延河中段的一個小盆地內,“處萬山峽穀之中,水勢分南拱北衝之要,三山鼎峙,二水帶圍,觀風者占為勝概”。延安在曆史上,一向是陝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從隋唐以來,一直是郡、州、道、路、府的治所所在,管轄陝北各縣。唯民國年間設立了榆林道,陝北的政治中心才北移。果然“風水寶地”,當中共中央落腳此處,這個偏僻的地方很快成為中國革命的神經中樞,點燃了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曙光。
在黨中央進駐延安之前,至少有幾件事是值得提及的。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10月22日,中央在這裏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討論了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的行動方針,作出了把陝北作為全國革命大本營的戰略決策。隨後,中央紅軍南下到達甘泉縣下寺灣,在這裏糾正了陝北肅反錯誤,釋放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劉誌丹、習仲勳等受害同誌,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