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史林折枝(8)(2 / 3)

會議給與會者留下一種強烈印象:大寨人創造了大寨精神,時代在呼喚大寨精神;對此,上上下下正在形成共識。

座談會的會期定於1994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101周年這一天,是頗有深意的。

1964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大會堂設生日便宴,請正在參加第三屆全國人代會的大寨代表陳永貴、大慶代表王進喜、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知青代表邢燕子、董加耕等一同進餐。“他在談話中,含蓄地又一次肯定了‘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號召”(郭鳳蓮語)。大寨人把這一天作為一個重要的紀念日,他們感念人民領袖對他們的關心、理解、信任與支持,他們一直把這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當作神聖的精神動力。1974年他們在毛澤東81歲誕辰時就紀念過“農業學大寨”的號召發周年。

時值隆冬,冒著嚴寒趕來參加座談會的有省裏的老領導、老勞模、老作家、老學者、老藝術家以及省地有關新聞單位的記者共約100多人。一些因身體欠佳和其他原因不能前來的老同誌如陶魯笳、王謙、李雪峰、趙武成、黃誌剛等,也都專門致電表示祝賀。虎頭山下,故友新朋歡聚一堂,共憶大寨發展曆史,暢談大寨經濟振興之路。

郭鳳蓮作為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主持了座談會,並向與會者彙報了大寨的發展曆史和現狀。這天天氣晴好,冬日的陽光透過薄薄的紗簾,均勻地灑在主席台長方形條桌上。大廳裏回響著郭鳳蓮那熱情而穩健的昔陽口音:“在過去的年代裏,大寨曾經是舉世矚目的地方,經受過時代浪潮的衝擊和時代風雨洗禮的大寨人,不會忘記大寨的昨天,還會寄希望於大寨的今天和明天……”

大寨村民代表幾十人隨著郭鳳蓮那熟悉的聲音,再一次沉浸在曆史的回憶中:1955年到1957年,陳永貴帶領全村群眾三戰狼窩掌,硬是把昔日的大害溝變成村裏的米糧川。老一輩大寨人戰天鬥地,重整山河,憑的就是一股勁兒,一種精神。1963年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災。傾盆大雨下了七天八夜,土地被衝毀,房屋被衝坍,人們都在唉聲歎氣,但陳永貴卻說:“人在就是大喜事。地是人修的,房是人蓋的,有人什麼都有,地衝了咱們再修,房塌了,咱們蓋起新的來!”他把全村男女老少動員起來,齊心協力,戰勝災害,同時提出“三不要”(即不要國家救濟糧、救災款、救濟物資)、“三不少”(即原計劃的國家征購糧、集體儲備糧、社員口糧不少)。大寨人披星戴月地拚命幹,白天治坡,晚上治窩,經過短短一年的奮鬥,一個新大寨在虎頭山下崛起。這年11月,中共山西省委向全省各級黨組織發出了向大寨學習的通知。1964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派農業部部長廖魯言到大寨進行考察。經過20天的調查研究,廖魯言同誌認為,大寨有六個方麵值得學習,一是大寨人的革命思想和信心壯誌;二是革命幹勁和科學態度;三是幹部大公無私,以身作則,依靠貧下中農;四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五是改造人的工作,就是做政治思想工作好;六是共產主義思想高,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代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高度評價了大寨的業績,精辟地概括了大寨精神。他指出:“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這是大寨曆史上的輝煌一頁!

在60年代中期,大寨作為我國農業戰線的一麵旗幟,產生了巨大的榜樣的力量。輝煌的大寨精神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精神,不僅對改變農業生產條件起著積極的示範作用,而且成為全國人民戰勝困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精神力量。由於曆史的原因,大寨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經受“左”的形勢影響,走過一段曲折道路;其主要領導人也曾有過驕傲自滿,搞過強迫命令,但是,大寨精神是輝煌的。大寨精神作為老一輩大寨人創建的豐功偉績之標誌,於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無疑將煥發出它新的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