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史林折枝(7)(3 / 3)

其二,愛業勤業敬業,恪守職業道德。邵飄萍對新聞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曾經說過:“餘百無一嗜,惟對新聞事業極有非常趣味,願終生以之。”邵飄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把一腔心血以至整個生命都獻給了進步新聞事業。在從事新聞工作的過程中,無論是辦通訊社還是辦報紙,無論是當普通記者編輯還是做社長總編,他都恪盡職守,勤奮認真,一絲不苟。一旦發現新聞線索,他就全力以赴,不達目的,決不罷休。1917年對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的一次突擊采訪,竟然從深夜11點一直持續到次日淩晨三點半,真正是分秒必爭,廢寢忘食。這年3月,引起國內震動的中德斷絕外交關係的決定正式公布前,邵飄萍掌握戰機,遊刃自如地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采訪。事件發生前的一天,邵飄萍正在國務院某秘書辦公室,隔壁便是段祺瑞的辦公室。忽然他聽到院仆電話給美國公使,說段總理下午3點將赴美國使館訪晤公使,於是馬上聯想到當時正值美國與德國斷交。為了孤立德國並且取代德國在中國的地位,美國拉攏中國,希望兩國采取一致行動。憑著新聞記者的敏感,邵飄萍斷定:段祺瑞這時會晤公使,肯定與中德關係問題有關。他搶先趕到美國使館,向一名參讚詢問兩國要人會見的目的、內容,單刀直入的提問使參讚大為驚訝。在虛虛實實的采訪中他證實了自己的判斷。之後,他立即趕回國務院采訪段祺瑞,向對方明示自己是知情人,要了解中德斷交的確切日期。采訪圓滿成功,消息的披露在報界引起巨大轟動。

邵飄萍認為當記者就要機智敏捷,“其腦筋無時休息,其耳目隨處警備,網羅世間一切事物而待其變”,不辭辛勞,不畏艱險。邵飄萍還經常強調,新聞工作者應自尊自強,應該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強調新聞工作者應該重然諾,守信用,不欺世,不媚俗,不刊登與事實不符的虛假新聞,不允許版麵上出現誨淫誨盜和低級趣味的文字。邵飄萍善言語,廣交遊,上至達官顯貴,下至普通百姓,無不樂與為友。但他在與各種人物交往中都能不卑不亢,始終保持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他一貫認為記者是“無冕之王”(這個觀點具有明顯的曆史局限性——筆者),一再聲稱自己無黨無派,但他又深知,從事正義的事業需要同黑暗勢力進行不屈的鬥爭,需要有勇敢的獻身精神,所以當他麵對軍閥劊子手罪惡的槍口時,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顯示了一位革命新聞戰士對黨和祖國的一片忠誠,也使其終生恪守的新聞職業道德得到了淨化和升華。

邵飄萍留下的生命足跡應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當前我們的新聞隊伍中存在的問題使我們麵對先烈時有赧顏之感。如:“有償新聞”屢禁不止,明明是新聞采訪,偏偏收取“宣傳費”,明明是廣告,偏要用新聞形式來包裝,明明是錢稿交易,偏偏說成是讚助,實質上是變相出賣版麵,出賣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工作者神聖的出版權。再如,一些記者不注重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作風漂浮,采訪如蜻蜓點水,掌握素材不紮實,導致虛假新聞頻頻出現。有的記者甚至幹脆跑富不跑窮,跑近不跑遠,借采訪之機搞創收,接受采訪對象提供的獎金、車馬費、誤餐費等。這種種不良現象嚴重地敗壞了黨的新聞事業的聲譽,壞了隊伍,毀了人才,令人痛心。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拜金主義”嚴重腐蝕,二是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有所放鬆。邵飄萍愛業敬業自尊自強風範長存,讓我們了解他,懷念他,學習他。

其三,倡導新聞改革,講求宣傳藝術。勇於創新,身體力行地進行新聞改革,是邵飄萍新聞實踐一大特色。他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著名的新聞改革派,在新聞編輯、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出版發行、廣告、報紙管理等諸方麵均有探索,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他寫的文章被傳誦一時,他辦的《京報》被稱為北方最好的報紙之一,他辦的新聞編譯社在北京73家通訊社中影響最大,他積極從事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成為這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