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邵飄萍新聞實踐啟示錄
邵飄萍,1886年10月出生於浙江金華。原名新成,又名鏡清,後改名振青,字飄萍,筆名阿萍,素昧平生。1902年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畢業後回到金華,一麵教書,一麵為上海各報撰稿。1912年與杭辛齋合作,在杭州創辦《漢民日報》,以才華過人受到同行的愛重,被推為浙江省報界公會幹事長。1913年因發表反袁言論被捕入獄。1914年赴日留學,課餘組織東京通訊社,向國內各報發稿。回國後,先是在《申報》《時事新報》《時報》擔任主筆,繼而應聘為《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為該報拍發新聞專電。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918年創辦著名的《京報》,擔任社長,親自撰寫許多重要評論,采訪重要消息,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同年,應聘為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導師,定期授課,在會員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澤東當時是該學會會員,後來在陝北同斯諾談話時還提到,邵飄萍是一個“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
1919年5月,邵飄萍積極投入五四運動,曾在北京大學學生舉行的公共集會上慷慨陳詞,揭發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人的賣國罪行。同年8月,為逃避軍閥迫害,再度赴日,應聘為《朝日新聞》顧問。在日期間,他精心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曆史,寫成《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和《新俄國之研究》兩書,為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作出了貢獻,是中國傳播馬列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先驅者之一。1920年回國,繼任《京報》社長。1925年經李大釗、羅章龍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前後,他以《京報》為陣地,積極支持二七罷工、五卅運動和三一八反帝愛國運動,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國共合作的南方革命政府。同時,還協助《向導》《政治生活》等黨刊的出版,和黨的北方區委保持密切聯係。在新聞學研究方麵頗有建樹,出版《新聞學說論》《實際應用新聞學》,是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1926年4月24日,以“宣傳赤化”罪名被奉係軍閥逮捕,同月26日遇害,終年40歲。
邵飄萍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學者,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為宣傳馬克思主義而獻身的革命烈士。他的新聞實踐是多方麵的,成就和貢獻也是多方麵的。正當全國新聞界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和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人民日報重要講話精神之時,我們追尋邵飄萍烈士的人生足跡,考察其新聞實踐,研究其新聞成就,對於全麵提高新聞工作隊伍的素質、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
其一,追隨時代步伐,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邵飄萍從事新聞工作近20年,始終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站在時代潮頭,以新聞記者獨特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銳感記錄了時代的風雲變幻,發出了對黑暗勢力憤怒的呐喊和對光明前途的熱切呼喚。他反袁反段反帝製反複辟,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由一位正直的愛國的新聞記者成為一名革命的新聞戰士。
早在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時,邵飄萍就對革命的原因做了深刻的分析。及至十月革命成功,使他看到了曙光。在潛心研讀革命理論之後,他明確認定,“馬克思的學說授勞動階級以一極強大之武器,授勞動者以必勝之券”。他由衷地讚揚十月革命開創了“世界曆史上之一新紀元”。當他第二次從日本回國後不久,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受李大釗等共產黨員的思想影響,邵飄萍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他辦的《京報》戰鬥性越來越強,在發生重大事件時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射出了一束束反帝反封建的響箭。1923年二七大罷工爆發後,《京報》作了及時而詳盡的報道,並全文刊發了工人、學生、市民等各方愛國人士為反對軍閥政府壓迫工人的各種宣言、通電,配合我黨報刊,造成強大的輿論攻勢。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京報》不惜巨資,連續發了三次特刊。6月1日,《京報》即以“本社30日下午9時上海專電”大字標題《滬租界印捕槍殺學生慘劇》,報道了當天慘案發生的詳情。此後,持續一個多月用大量篇幅報道事實真相,發動多方募款支援。據不完全統計,此間邵飄萍發表的署名評論有28篇,愛國反帝,旗幟鮮明。《京報》對五卅運動的宣傳,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形式之多樣,“在當時國內報刊中也是首屈一指的”。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京報》迅速作出反應,報道持續月餘,並再次發行《京報特刊》。邵飄萍發表評論文章,以民族大義和浩然正氣疾呼:“吾人喚醒全國各黨各派,起而討之,所以誅人類之蟊賊,為民族一洗野蠻凶殺之奇恥!”
邵飄萍的新聞實踐告訴我們,隻有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的新聞記者,才能努力進取,與時俱進,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而隻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使新聞工作發揮推動曆史前進的進步作用。毛澤東曾多次強調要“政治家辦報”。江澤民在視察《人民日報》的重要講話中也指出:“新聞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係的工作。”“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這些意味深長的話都是在強調新聞工作輿論導向的極端重要性。廣大新聞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領會其中深刻的思想內涵,要像邵飄萍那樣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下辨清大是大非,從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祖國的富強而鼓而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