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史林折枝(6)(1 / 3)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自五四運動誕生以來,出現過兩批通俗化報刊。第一批是1920年前後創辦的小型通俗的工人刊物,以《勞動界》《勞動者》《勞動音》為代表。它們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促進工人運動、為建黨作準備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譜寫了新聞史光輝的一頁。第二批通俗報刊大致出現於抗日戰爭前期,主要讀者群在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廣大農村。它們宣傳了黨的團結抗日的方針,反映了群眾的利益和要求,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愛護與支持。許多報紙一出版就行銷幾千份,甚至幾萬份,宣傳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趙樹理參加革命工作是在晉冀魯豫轄區,1939年11月,開始主辦《黃河日報》(路東版)的《山地》副刊,從時間表上看,早於其他有影響的通俗報紙。創刊於1940年8月的《中國人》報,早於《晉綏大眾報》《晉察冀日報》《鹽阜大眾報》。趙樹理辦通俗報紙,不僅辦得早,而且辦得好,“《山地》一出世,就突出地顯示了通俗化大眾化的風格,和當時任何報紙的麵貌都不一樣。”“打開《中國人》一看,就好象走進了一座百花園,讓人感到美不勝收。”以《中國人》報的議論為例,他為了通俗宣傳,一般不采用社論形式,而是開辟各種專欄,如“老實話”“鬼話正解”“借古評今”“三言兩語”等,把抗日救國的道理像拉家常似的講給敵占區人民,起到了特殊的教育作用。

黨中央宣傳部在1941年7月4日發出《關於各抗日根據地報紙雜誌的指示》,對通俗化宣傳開始予以更多的重視。1942年,中宣部在《關於改造黨報的通知》裏進一步背定了報刊工作的通俗化方向。趙樹理先於他人實踐了黨報的群眾觀點,並以實踐證明,報刊通俗化大眾化的方向是正確的。他所辦的雖然是地區性的小報,讀者範圍有限,但是,從新聞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他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二、用通俗文藝形式表現新聞性材料,開創了報紙副刊的新格局。我國報紙副刊的出現大致在19世紀70年代,那時的副刊內容大都是消閑性的,或“聞雞生氣”,或“見月傷心”,不過為人們提供茶餘飯後談話資料而已。五四時期,報紙副刊的發展出現了質的變化,伴隨著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伴隨著十月革命和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伴隨著亙古未有的白話文運動,報紙副刊展示出一種全新的麵貌:內容以介紹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反對封建禮教為主,形式上以文字淺顯流暢、使用新式標點為重要特征。30年代,《申報》副刊《自由談》發表了魯迅等左翼作家的大量作品,他們揭露黑暗社會,抨擊腐敗政治,歌頌光明自由,在文藝界和新聞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但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些報刊的讀者群基本上在知識階層,“和大多數的老百姓都沒有什麼關係”。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中國農村,文盲和半文盲占80%以上,要使廣大農民周知天下大事,明白抗日救國的道理,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就必須采用他們所熟悉的民間藝術形式。對於報紙來說,又麵臨著一個副刊通俗化的新課題。趙樹理的報刊實踐完成了這個課題,為副刊的發展著了重要一筆。

據一些同誌回憶,趙樹理辦的《山地》副刊,發刊詞本身就是一首快板詩。編《中國人》報時,他寫了不少小說、詩歌、話劇、唱劇、活報、快板、諷刺笑話、民間歌謠等,形式十分活潑。對於重大的新聞事件和重要的新聞人物,趙樹理一般習慣於用鼓詞或快板形式進行宣傳,如1941年發表在《抗戰生活革新號》第一期的鼓詞《茂林恨》,就是以皖南事變為題材而寫的,通俗易懂,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真麵目,教育了廣大群眾。趙樹理有時甚至把消息寫成快板。1941年3月19日《中國人》報在“本報訊”電頭下刊出《神槍手劉二堂》就是一例。1944年冬,太行五專署召開群英會,趙樹理經過深入采訪,寫了“現實故事”《孟祥英翻身》和鼓詞《戰鬥與生產結合——一等英雄龐如林》,很受歡迎。為了宣傳黨的政策,他有時還用快板形式寫社論。

趙樹理不避俚俗,將民間文藝形式引進新聞領域,使報紙贏得農民的喜愛,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宣傳範圍。有一次,《山地》貼在長治城門洞裏,人們爭著來看,圍得水泄不通,路都被堵塞了。《大家看》副刊也辦得極好,“不僅敵占區同胞喜歡看這個報,石印工友們也常常一麵印,一麵朗誦著他的作品”。老記者華山同誌回憶,趙樹理辦《中國人》時能把華北《新華日報》的內容用多種新穎通俗的形式改編出來。他說:“我也成了《中國人》報的第一個讀者,對他運用通俗文學的才能佩服極了。總共幾千字一期的小報,居然配搭出那許多欄目,抗日根據地的新事物和新的政治概念都要宣傳出去。還要明白易懂,引人入勝,真了不起。”在《新大眾報》當編輯時,趙樹理也寫過不少普及宣傳的新聞性作品,為《新大眾報》的成功作了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