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趙樹理離開《人民報》,被派到華北新華日報社學習,後來就留在該報第八科工作。華北《新華日報》創刊於1939年元旦,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機關報。趙樹理在第八科當了一段校對後,就參加了該報出版的《抗戰生活》半月刊的編輯工作,發表了不少作品。後來,報社還成立過一個“叢書編輯部”,讓趙樹理負責出版通俗讀物,模仿鄉間廟會擺攤攤賣的鼓詞、唱本、曆書、評話等形式,創作一批農民喜歡看的文藝作品。1940年秋天,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由華北《新華日報》增出一個專向敵占區發行的周刊小報《中國人》,社長何雲把這個緊迫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趙樹理。於是,在這份八開四版的鉛印小報上,趙樹理又寫又編又校,為通俗化宣傳施展了多方麵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度過了他報刊生活中“極其重要、閃爍著光彩”的兩年。《中國人》報第一版為社論和要聞,第二、第三版是新聞和言論,第四版是副刊,開始沒有刊名,第20期起定為《大家看》。1940年8月11日創刊,1942年夏停刊。趙樹理回憶這段曆史時,提到自己曾擔任副刊《大家看》的編輯,而實際上,“整個《中國人》報,當時隻由老趙同誌一個主編”。
1943年9月,趙樹理著名小說《小二黑結婚》問世。此後,他一發而不可收地寫下了《李有才板話》《地板》《李家莊的變遷》《福貴》等作品,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民作家”。但是,隻要有機會,趙樹理總是時斷時續地參加報刊工作。且不說他的小說最先大都通過報紙連載而與讀者見麵,在1945年,他還擔任過《新大眾》半月刊的編輯。這是一本麵向農民和農村幹部的綜合性刊物,6月1日創刊。1948年元旦,由《新大眾》改版的《新大眾報》正式出版,趙樹理一麵作為土改工作隊員搞農村試點,一麵兼任該報編輯。從1月至6月,他在《新大眾報》發表短論14篇,研究土改中的實際問題,頗有特色。
總之,趙樹理在這一時期從文藝和新聞兩個方麵全力實踐著他文學通俗化和報刊大眾化的主張。曆史證明,他的努力是成功的。這一段使用的筆名很多,特別是編《中國人》報時,經常隨便捏幾個字就頂了名字,比較可信的有:趙定之、方定、胡起明、王甲土、樹理、吉成、理,等等。
第三階段:1949年至1955年。1949年3月15日,《新大眾報》遷入北平,改為《大眾日報》,趙樹理是編委之一。7月15日,《大眾日報》改為《工人日報》,成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機關報,他是該報記者。同日,工人出版社成立,他擔任了第一任社長。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月20日,北京市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的刊物《說說唱唱》創刊,趙樹理與李伯釗同任主編。此外,他還先後擔任過《文藝報》《人民文學》編委。這一時期,趙樹理作為文藝界領導人之一,工作繁忙,再加上常常下鄉體驗生活,奔波勞碌,十分辛苦,離新聞工作漸漸遠了一些,所參與工作的幾個報刊,也大都是文學性的。1955年3月,《說說唱唱》終刊。此後,趙樹理雖然有時也為報刊寫一些短詩短文,甚至有的小說還通過報刊發表,但是,這種聯係畢竟屬於特約撰稿性質的了。
對報刊大眾化的貢獻
趙樹理是作家,又是報人。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他較長時間從事通俗報刊工作,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地宣傳黨的各項政策。他了解農民,服務於農民,與農民息息相通,這些經曆有助於他積累小說素材,醞釀人物形象;同時,由於他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寫作功底,具有熱愛農民的感情和豐富的農民語言,所以,他在報刊活動中就能夠得心應手地寫出農民群眾喜愛的文章。確切地說,趙樹理是一個過著雙重生活的人,一是從事創作,一是從事報業,兩者相得益彰。這種結合使他獨樹一幟。他對現代新聞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就在於他以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促進了報刊的通俗化和大眾化。
一、堅持為大眾的主張,較早地辦起了通俗報刊,實踐了黨報的群眾觀點。有人把趙樹理創作上的成功歸結於他的農民血統,其實,他一貫堅持為大眾的主張並作出了巨大努力,才是真正可貴的。他說:“我有意識地使通俗化為革命服務萌芽於一九三四年,其後一直堅持下來。”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我也談創作》《神經質的文人》《歐化與大眾語》等文章,積極參加了太原展開的關於大眾化的討論。他認為:“藝術必然是社會的、民眾的,才有發展前途,才被稱為藝術品。”他提出,文學為大眾,“不但是想讓文學漸漸地接近大眾,有欣賞能力,並且有創造的可能和機會,使文學變成社會的東西,變成為大眾、由大眾的東西”。這些觀點和魯迅先生當時的主張完全一致,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文學革命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