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之聲”,是民眾的呼聲。學習、研究《向導》開辟這一專欄的經驗,有助於我們從理論上認識群眾辦報這一新聞思想的光輝所在;有助於我們在新聞實踐中不斷總結曆史經驗,堅定發揚聯係群眾光榮傳統的決心;有助於我們新聞工作者做到更全麵地反映人民意見、要求、批評、建議,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更正確地引導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不過,《向導》的群眾工作也是有缺陷的,聯係知識分子多,聯係工農群眾少,這一點,從“讀者之聲”的內容中可以看出來。我們今天應該引以為戒。
第4節一位革命家的新聞生涯——高君宇報刊活動和報刊政論
高君宇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山西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他又是一位傑出的革命理論家和報刊活動家。在五四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不僅站在時代前列,投身於偉大的革命運動,實踐著追求真理改造社會的理想,而且積極從事革命新聞工作,寫下了幾十篇頗有見地的報刊政論,為我國現代革命史和新聞史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高君宇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爾後才是報刊活動家。他的新聞活動和他叱吒風雲的革命生涯緊密相關,是他閃光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他在新聞界的貢獻與他在革命史上的功績相映成輝。這正是他新聞活動的顯著特點。
高君宇的新聞生涯開始於1918年。從1918年10月至1920年3月,作為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憑一腔愛國熱情投身革命。這一段,他的新聞活動以積極參與五四時期進步社團和著名進步報刊為其主要內容。1918年10月,我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組織“新聞學研究會”在北大成立,蔡元培先生擔任會長,進步報人邵飄萍和新聞學者徐寶璜任導師。這個研究會既是傳授、切磋新聞學的課堂,也是探求真理、培養時代精英的搖籃。毛澤東、羅章龍等都曾是它的會員。在學校十分活躍的高君宇也加入了新聞學研究會,參加各種活動,這是他步入新聞領地的第一步。同年,君宇加入北大進步社團“國民雜誌社”,並為出版《國民》帶頭捐款、籌劃資金。又據該刊主編之一的許德珩回憶,在刊物的主編方麵,高尚德(高君宇字尚德——筆者)“起過很大的作用”。1919年夏,他參加了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任文牘幹事,在北京城鄉,尤其是長辛店一帶宣講革命道理,受到了工人群眾的歡迎。這年,他加入北大另一個進步社團“新潮社”,也被選為文牘幹事。這一時期,除過參加《國民》《新潮》編輯工作外,還為《北京大學日刊》《民國日報》《晨報》撰寫文章,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頗有建樹”。
從1920年3月至1925年3月,是高君宇新聞活動的第二階段。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不僅揚起了新的人生風帆,而且在艱苦的革命鬥爭中,為黨的新聞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20年3月,高君宇參加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該會英文翻譯組主要成員。他一麵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一麵深入工人群眾,開始進行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嚐試。為了解工人的生活,他應陳獨秀之約,對太原、大同兩地工人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寫了《山西勞動狀況》,發表在《新青年》上。1920年10月,北京黨小組成立,高君宇加入了這個小組,並在11月被選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此後,他加入“少年中國學會”和“社會主義研究會”,更加自覺地投身於黨的事業。
為了適應山西大批進步青年追求真理的需要,促進山西建黨工作,高君宇和賀昌同誌於1921年夏季創辦了晉華書社,大量譯介馬列主義書籍,向山西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糧。同時,高君宇還幫助改組了太原《平民周報》。這份因宣傳進步思想被閻錫山查封的刊物,遷址北京後由君宇親自主編。主編第一期時,他在致女友石評梅的信中不無欣喜地說:“平民已定廿號複活了,第一期請你做稿。”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8月,黨的西湖會議成立了宣傳委員會,決定出版一份黨中央的政治機關報。根據黨的決定,高君宇與蔡和森等同誌一道籌備創辦了《向導》周報。由於當時黨的經費比較困難,他將自己生活費的大半拿出來,作為編輯活動經費。在《向導》,他不僅發表了一係列重要文章,而且“做了不少理論上的指導。”這一時期,他還輪值主編了青年團機關刊《先驅》半月刊的“國際少年日紀念號”,為《晨報副鐫》《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勞動音》《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政治生活》《工人周刊》等撰寫了許多報刊政論。這些文章,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從國內革命鬥爭實際出發,縱談古今,評述中外,筆力雄健而奔放,具有強烈的革命性、戰鬥性和指導性,在黨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