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導》在暗夜裏亮起來“明燈”,大旗指處,民心所向,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雖然它的後期宣傳出現過右傾錯誤,給黨的事業帶來很大程度的危害,但是從整個中國新聞發展史上看,它仍不失為一座豐碑。正如一位新聞史研究者曾評價的那樣:“《向導》創刊後,通過大量的事實宣傳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主張,對於各種各樣反動的改良主義的思想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因而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把全國人民的覺悟程度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水平。沒有這些宣傳,沒有全國人民的覺醒,就不會有‘五卅’運動的革命高潮,就不會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丁樹奇《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機關報——向導》,見《中國現代出版史料》)
《向導》總結了《新青年》等進步報刊的經驗,開辟“讀者之聲”專欄,作為一個政黨的機關報,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個事實,充分體現了我黨為全中國人民謀利益的鮮明特質,也標誌著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聯係群眾優良傳統的開端。《向導》對“讀者之聲”的重視,辦“讀者之聲”的經驗,無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有其重要的意義。
《向導》第3期刊登了這樣一則啟事:“讀者諸君對於本報的主張如賜批評,不論讚成或反對,一概在本報發表。”第7期就開辟了“讀者之聲”,刊登群眾的意見、要求、呼聲。編輯部收到的來信很多,盡量及時整理編發,並在信後附有扼要的說明和解釋。如果讀者在請教某個問題,便附上答案,與信同時發表;如果讀者指名請教的同誌有事,則由另外的同誌及時代複。利用這個專欄,《向導》組織了對革命理論問題的討論,如“關於階級鬥爭問題”(144、146、150期),“關於革命目的問題”(160期)等等。再如,有位遙居香港的愛國者問:“居於英殖民地,應否做個革命者?”“應從何處進行呢?”“若遇武力壓迫,應如何應付他?”《向導》在將該信刊出時,給予了明確答案。態度十分誠懇,博得了讀者的信任。“人民的信任是報紙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紙就會完全萎靡不振”(《馬恩全集》第一卷第234頁)。
讀者對《向導》是擁護的,信任的,為把它辦得更好,為使它的宣傳更加深入人心,通過“讀者之聲”提出不少建議,大都被《向導》編輯部采納了。如:讀者反映報價太高,不利於普及宣傳,《向導》在經費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從第92期降低半價,以每份四枚銅元出售。讀者提出“合訂本缺乏目錄,閱時稍有不便”(94期),《向導》不僅按群眾要求,在《向導彙刊》合訂本第三版時增加了目錄索引,並且從第114期起,每一期也增添了“目次”。讀者建議應多譯介“馬克思列寧及其他革命者”的著作,以“作普遍的宣傳”(161期),《向導》雖然為此早就作過努力,用增加篇幅的辦法增加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宣傳內容,初創刊隻有8頁,自142期增至12頁,從144期起又增至16頁。這樣還是滿足不了讀者的需要,於是又采取了出小冊子的辦法,出了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左派幼稚病》等單行本,受到了讀者歡迎,啟發了人民群眾的覺悟。
如果說,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裏,《向導》周刊起到過“作砥柱於中流”(148期)的作用,也是與廣大讀者的支持分不開的。99封公開發表的讀者來信,無論讚揚、批評或者建議,都發自群眾的內心,表明他們已把《向導》當作自己的引路人和代言人。而讀者心中有《向導》,也正是因為《向導》心中有讀者,有人民。
(三)
《向導》周刊實行聯係群眾的辦報經驗,很快就得到了總結和推廣。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常務委員會,決定出版黨中央理論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特別規定該刊要“設‘讀者之聲’欄”,並要求各支部的同誌都應“介紹讀者,收集讀者之聲的稿子”(《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彙編》上冊第25頁)。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向導》被迫停刊。10月,《布爾塞維克》在上海創刊,繼承了《向導》的辦報傳統,於第2期始辟專登讀者來信的專欄——“讀者的回聲”。由於我們的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的黨,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新聞事業也是與人民息息相通的。革命新聞事業在自己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聯係群眾、聯係實際的多種方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我們黨又提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奠定了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群眾來信是社會生活的晴雨表,是黨報黨刊聯係群眾、聯係實際的重要渠道之一。從《向導》創設“讀者之聲”到今天,槍林彈雨中壯大起來的革命新聞隊伍,已經把堅持群眾路線的光榮傳統繼承下來了。我們的各類報紙刊物,都能夠運用刊登讀者來信的形式、反映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批評社會上損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揭露違法亂紀行為,表揚助人為樂和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跡,等等。中央和省級黨報,大都設有群眾工作部,有專門工作人員拆閱和處理各地讀者來信。這些來信能夠見報的雖很少,但每一封信件都是一扇窗口,是黨報編輯部掌握新聞線索、了解群眾生活、傾聽群眾呼聲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