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史林折枝(3)(2 / 3)

三、提出對記者的高標準要求,奠定了采寫理論的基礎。黃遠生說:“新聞記者須有“四能”:(一)腦筋能思,(二)腿腳能奔走,(三)耳能聽,(四)手能寫。調查研究,有種種素養,是謂能想。交遊肆應,能深知各方麵勢力之所存,以時訪接,是謂能奔走。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刻畫敘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紳士之態度,是謂能寫。”這是他采訪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他要求作為一個記者,要具備善交友、廣信息的氣質;要養成勤於觀察生活和調查研究的習慣;要培養聞一知十、由顯達隱的新聞敏感;要鍛煉下筆準確、文思敏捷的寫作能力。他認為,即使社會環境很有利,如果本人做不到“四能”,那也是沒有資格當記者的。

辛亥革命時期,陳其美曾提出過記者的“四捷”,即“口齒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動捷”,強調的中心是“捷”字,況且沒有闡發開來,局限性較大。黃遠生從自己的采寫實踐出發,以深切的體會闡述了“四能”這一獨到的見解。其中除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高標準要求之外,還具有指導采訪活動方麵的意義,如“尊重彼此人格”,“力守紳士之態度”,就是說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的態度要不卑不亢,既尊重對方,又充滿自信。他的“四能”思想奠定了日後形成的采寫理論的基礎,對中國新聞思想是極大的豐富和突破性的發展。我國第一部新聞學著作,徐寶璜著的《新聞學》,在論述“采集法”一章時,就有“見麵前應做好準備,見麵後開談要讓對方信任,寫作要迅速”等內容,明顯是繼承和發展了黃遠生的思想。

當然,用今天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黃遠生的新聞觀點不少是有局限性的,如他對新聞工具的作用估計過高,沒有認識到新聞報刊的階級性等等。但是,它們畢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黃遠生對中國新聞史重要貢獻的有機組成部分。無疑,它們將與他的名字一起永放光彩。

黃遠生算得上中國新聞史上的風流人物之一,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第3節《向導》周刊“讀者之聲”專欄研究

《向導》周刊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政治機關報,1922年9月13日創刊於上海。它從第7期起開辟了“讀者之聲”專欄,直到終刊,陸陸續續出過63次,共刊登讀者來信99封。四一二政變後不久,《向導》迫於時勢艱危而停刊。終刊是201期,但就在第200期上,還發了最後一次“讀者之聲”。

讀者之聲是民眾之聲,它永久地回蕩在曆史的長廊裏,記錄著那個時代的風雲雷電。今天,我們研究《向導》和它的“讀者之聲”,對於學習曆史,特別是對於學習革命新聞史,總結無產階級辦報經驗,繼承和發揚黨報聯係實際、聯係群眾的優良傳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這99封讀者來信,有熱情而真誠的讚揚,有勇敢而無畏的追求;有希望的寄托,有靈魂的剖露;有煩惱的傾瀉,有不平的申訴;有疑惑和不解,也有良好的建議與深情的讚助。在《向導》中,“讀者之聲”所占篇幅雖然不多,但內容是相當豐富的。筆者主要概括為以下三種:

1、“讀者之聲”見民心所向。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辛亥革命不幾年,軍閥割據和內戰的煙塵又彌漫天空。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互相利用,狼狽為奸,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五四愛國運動,顯示了人民的反抗力量和民族的不屈精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黨的領導下,這種力量得到更廣泛的動員和組織,這種精神得到更有力的鼓舞和發揮。《向導》是在黨的“二大”後決定出版的,它一創刊就宣布了自己鮮明的政治傾向,將“以統一、和平、自由、獨立四個標語呼號於國民之前!”(《向導周報宣言》,《向導》創刊號)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向導》集中力量宣傳了黨的“二大”的主張,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戰鬥口號,宣傳了建立各革命階級統一戰線,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的主張。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向導》不僅是那一時期正確輿論的先導,而且是要求解放、追求光明的廣大人民心中的“向導”。

“貴報同人,竟能在這黑暗的中國,給人民一個很光亮的道路,創一種向導周報,全國人民沒有一個不歡迎,不慶祝。”(《向導》第13期“讀者之聲”。以下凡引此刊此欄文,隻注期數。)《向導》創刊不久,便收到不少這樣激動感奮、熱情洋溢的讀者來信,他們把《向導》稱作“黑沉沉”社會的“一線曙光”(27期);“闃然無聲的社會當中的木鐸”(12期);“黑暗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104期);“二千年來曆史上破天荒的榮譽作業”(34期)!有的讀者甚至用“筆底驚雷萬鬼苦,天昏月暗一星赤”(25期)的詩句來評價《向導》出版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