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史林折枝(2)(3 / 3)

王韜時代和梁啟超時代,我國報刊之所以生氣勃勃,靠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宣傳自己政見的報刊政論。那時候,各報都普遍設有社論、社說、論說、時評等欄目,幾乎版版都有評論文章,而根本沒有通訊作品,即使刊登一點記事性新聞,也隻是概要性的。到辛亥革命前後,隨著形勢的急劇變化,新聞界開始由政論時代向新聞時代過渡,黃遠生正是這一時期做出卓越貢獻的劃時代人物,他使通訊文體崛起於報壇,並大放異彩。他的通訊,具有以下幾方麵特色:

第一,題材重大,記載翔實。黃遠生是一個政治記者,他既具有出眾的才華,更具備超人的政治敏感和新聞敏感。他的新聞通訊所報道的,大都是人們關心的重大政治新聞,或是人們欲知而不得知的內幕新聞,如《陸總理演說後之政界》《政界小風潮零記》《借款裏麵之秘密》《最近之秘密政聞》《悶葫蘆之政局》等等。由於他是留學生,又曾在前清作過官,對當時政界情況十分熟悉,所以他的采訪活動非常活躍。憑著他的氣質,黃遠生經常出入於政府要害部門,周旋於上層人物之間,用記者敏銳的眼睛去發現新聞,報道新聞,觀察社會,揭露黑暗。他所報道的新聞,不少是第一手材料,有的是從當事人或朋友處了解到的第二手、第三手材料,無論前者,還是後者,他都很注意新聞的真實性,反對“逞臆空談,騰其口說”,即使稍晚一點,也要盡量使事實準確。如,有一次禁衛軍發現了一件與宗社黨有關係的案子,黃遠生沒有立即報道,經過調查之後才公之於眾的。又如,在《新政府之人才評》中,揭露唐紹儀原來麵允栽培之人甚多,政治形勢不利後無法踐諾,隻好閉門謝客。為了進一步揭露唐利用權力培植個人羽翼的惡劣行為,黃遠生詳細描寫了“與唐有寅僚文舊”的李某,如何渴望“甘露從天降”,受到愚弄後又如何失望潦倒。末了,把對李的情況介紹用括弧引住,特加一句“此亦一筆記中之材料也”。梁漱溟先生評價黃遠生“潯陽黃遠庸,操行至可信”。我們說,豈止如此,他的不少通訊作品的內容真實可靠,“至今對研究民國初年的政治史仍有參考價值”。甚至被認為是“民國初年政治鬥爭的實錄”。

第二,形式多變,不拘一格。民國初年的中國出版界,“黑壓壓的充滿了幾千年的暮氣”。在那種“極不自然的、虛偽的、模型的、非實際的”文章仍在盛行的時期,黃遠生用自己的實踐,開拓了一條不拘一格、通俗自然的寫作道路。他的通訊,一般篇幅較長,報道詳盡而生動。對於一篇通訊難以囊括的重大新聞,就采用連載的形式,既報道了事件的發展過程,又給讀者一種日日新的感覺。通訊的結構形式和內容鋪排各具特點,有的置背景於篇首,采用縱式結構,反映事件的因果;有的先將結果公之於眾,再通過橫的對比,披露各派勢力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從而暴露權柄人物間的勾心鬥角;有的縱橫交錯,波瀾迭起,很是引人入勝。特別是1915年4月起開辟的“新聞日記”體,更為當時日報中之“創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