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史林折枝(2)(2 / 3)

那麼,為什麼黃遠生要拋卻仕途上的名利,投身於當時很不景氣的新聞界,並能夠在這塊領地放出耀目的光呢?

首先,動蕩的社會政治需要有政治記者出現。民國初年,政治動蕩,黨爭紛擾,多變的局勢是新聞產生的根源。由於迫害嚴重,禁忌較多,各報大都削減評論的篇幅,而給予新聞通訊以更多的重視。當時,“雲譎波詭的時局動態,張為幻的議會新聞,顯要人物的大言讜論,以及各派政治勢力幕前幕後的活動”等等,都為新聞通訊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同時,適應形勢需要,各大報都設了采訪部,紛紛聘用有才之人擔任駐京記者,以便隨時報道最新消息,有的報與報之間還或明或暗地展開了競爭。在這種背景下,以黃遠生、劉少少、徐淩霄、邵飄萍、林白水為代表的我國第一個記者星群就應運而生了。

其次,黃遠生對封建官僚深惡痛絕,立誌走一條封建製度叛逆者的路。黃遠生十幾歲的時候,正是康、梁“公車上書”、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方興未艾之時,雖然戊戌維新最終失敗了,但新思潮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做學生時就是一位勇敢掙脫封建桎梏、熱烈追求光明自由的青年,曾代表全校同學起草電報祝賀南洋公學的罷課運動。去日本留學期間,青年中強烈的反滿反封建專製的思想對他也有一定的影響,這就決定了他對封建專製製度下的官僚懷有特殊的憎惡心理。他認為,“毒藥之毒,封豕長蛇之凶,然猶不及中國之官界,蓋戕賊人才,此為第一利劑”,“官僚不外有三種,曰盜,曰丐,曰流氓”。因此,他抽回剛剛踏上仕途的腳,毅然邁向新聞之路,勇敢地揮起了記者的筆,用它“指斥權貴”,為社會鳴不平。這是封建製度叛逆者的行為!而黃遠生拋卻仕途名利、從事新聞事業的目的,“正是期望在改造社會中改造自己,通過改造自己去改造社會”。

第三,黃遠生的氣質、性格、出眾的才華,是他成為名記者得天獨厚的內在條件。從新聞學角度來看,記者采訪的社會活動方式的意義之一,就是要有相對的獨立性,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獨立自尊的人格。學生時代的黃遠生,就極信仰“為人當獨立自尊”,曾從書上抄出十條警句,掛在牆上以自勉。他的另外一方麵性格特征是奔放不羈,據黃席群先生回憶,黃遠生不愛作詩,“恐怕是不願受舊詩格律韻腳的約束”。他的書法十分剛健有力,一洗館閣體拘謹的習氣。即使當年應考的文章,也完全擺脫了八股的窠臼,“文筆遒勁”而又“氣勢雄渾”。黃遠生是個有記者氣質的人,“他的精神能夠吸引許多朋友”,他的談吐幽默詼諧,毫不做作,他具有“很深邃的思想”,過人的“理解力”和“文字上的組織力”。因此,當他從日本留學回來,他的同鄉李盛鐸鼓勵他說:“你如果做個新聞記者,那一定是名記者。”果然如此,四年多新聞生涯,黃遠生贏得了“報界之奇才”的桂冠。

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首先由於它是一個發光的天體,同時又因為它找見了自己的運行軌道。黃遠生的成功說明了這一點。他的被害是不幸的,然而卻激發了人們對惡勢力的憎惡,使人們在暗黑的天幕上看到了一束亮光。

現代通訊的奠基人

有的同誌認為,最早運用通訊這種形式進行寫作的,大概要算是第一個新聞記者王韜。這個結論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無商榷的必要。眾所周知,王韜是以資產階級報刊政論家馳名的,他並不是新聞記者。他多次出國遊曆寫下的《漫遊隨錄》和《扶桑遊記》,雖然采用了記事體裁,但算不上是新聞通訊集。在中國新聞史上,真正稱得起現代通訊奠基人的,應該說是黃遠生。

打開《遠生遺著》,可以發現,占近四分之三比例的通訊作品與王韜的兩個集子相比,有明顯不同。其一,寫作目的不同。王韜在《漫遊隨錄》自序中講:“蓋古人編詩,往往一官一集,於宦遊轍跡之所經,輒低徊俯仰而弗敢忘。誠以佳景當前而易忽,事後回思,如追亡逋;非有詩詞以記之,圖詠以傳之,直付之飄風塵跡,夢幻泡影而已,不大可惜哉!此餘《漫遊隨錄》之所由他也。”可見,他是為了將自己生平遊曆之所見所聞所感傳於時人和後人而寫作的。《扶桑遊記》更明確宣稱是對日本朋友的答謝,以示“不敢有忘恩惠也”。黃遠生則是站在一個記者的立場上去記載耳所聞目所見,即此“市井瑣屑、街談巷議”,亦“一一作新聞觀”,以此“自塞其職責”,從而使“讀報諸君以一種精神相感召,且藉此知北京思想潮流之一斑”。其二,寫作內容不同。王韜書中所記不外個人四處遊玩的經曆,山水風光,文詞唱和,雖然其中有的部分對異鄉文化民俗等作了介紹,但書中更多的是文人墨客的雅興豪情。黃遠生的通訊,則大都是報道民國初年的政聞要聞,如《政界內形記》《大借款波折詳細》《喬妝打扮之內閣》等等,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風聲雨聲。這些材料,有的是作者親見新聞,有的是經過采訪活動得來,這就與王韜那種“信手登錄”的文字價值不同了。其三,筆法不同,傳播渠道不同。王韜的作品采用文藝筆法,描寫景物,渲染氣氛,動輒以詩訴情,讀之頗有文學欣賞的感覺。遠生通訊雖不乏恰到好處的生動文字,但總體觀之是新聞筆法。傳播過程不同,表現在前者是先成文而後出書,以著作的形式新人耳目的;後者是篇篇見報,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具有獨特的新聞價值。通過幾個方麵的對比,不難看出,王韜最早使用了通訊體裁進行寫作這種說法,是比較勉強的。他的作品的確不錯,可以說是新聞性的上乘遊記,但不能算新聞通訊集。是黃遠生,最早運用了新聞通訊這種形式並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