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們(1 / 3)

第七十四屆奧斯卡提名名單揭曉後, 好萊塢混亂的輿論氣氛一點都沒有得到緩解, 反而有更加硝煙彌漫的趨勢。

關於《美麗心靈》的誹謗言論依舊漫天飛舞,但它已經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紅磨坊》被批隻是一部集百老彙流行歌曲、爵士、搖滾於一體的大雜燴, 而且妮可·基德曼唱的也不怎麼樣;《指環王》被指責特效太多, 演員是靠化妝造型而不是演技吸引眼球;威爾·史密斯的“隻有我才能演好拳王阿裏!”的狂妄之語又被媒體翻了出來;西恩·潘特意在《不一樣的爸爸》裏扮演智障父親顯然是有預謀的向《雨人》中的達斯汀·霍夫曼學習;《穆赫蘭道》故弄玄虛, 大衛·林奇就是在賣弄導演技巧而不是真心想拍好一部電影等等。

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們花費重金利用媒體開展唇槍舌戰,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 網絡也漸漸成為了宣傳公關的重要陣地之一, 每天有無數關於奧斯卡的小道消息在互聯網上流傳。

不過,在被不利消息纏身的多部提名電影中,也有真正的“幸運兒”做到了正麵新聞多過於負麵的,像是米拉麥克斯角逐今年頒獎季的四部電影裏——《bj單身日記》、《不倫之戀》、《攜手人生》和《隔世情緣》——除了《bj單身日記》是部純商業的chick films卻讓芮妮·齊薇格提名最佳女主角,顯得水分有些過多,和《不倫之戀》的香煙品牌植入廣告外, 幾乎沒有其他負麵新聞找上他們。

而且,四部電影一共帶來了十個奧斯卡重要獎項的提名, 讓米拉麥克斯“奧斯卡提名收割機”的稱號再度延續了下去——提名數量上米拉麥克斯雖然還沒有比過威爾洛特, 一部《指環王:魔戒再現》就為威爾洛特帶來了十三個提名, 但《指環王》得到的大多是技術類獎項的提名, 不像米拉麥克斯, 五個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就占了三個——尤其茜茜·斯派塞克和朱迪·丹奇還是奪冠的大熱門——五分之三的幾率,幾乎可以說是把影後獎杯收入囊中了。

很多素有名望的職業影評人,比如說《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埃伯特就對《攜手人生》大加讚揚,羅傑·埃伯特在這個頒獎季一共為這部電影寫過三篇影評, 篇篇都充滿溢美之詞,認為影片是險些被湮沒在《美麗心靈》光環下的一顆明珠。

而《紐約時報》的斯蒂芬·霍爾登就更加誇張,他直接在專欄裏稱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隻能屬於《不倫之戀》,最佳男主角應該頒給湯姆·威爾金森,朱迪·丹奇最有資格登上影後寶座,最佳男配角也非吉姆·布勞德本特莫屬——所有預測不僅都和米拉麥克斯有關,而且與他的兩位同事,同為《紐約時報》著名影評人的a·0·斯科特和莫斯維斯·米歇爾也大相徑庭,後兩人的奧斯卡預測名單在影片選擇上就豐富多了。

一時之間,米拉麥克斯掌權人韋恩斯坦兄弟的聲望如日中天,因為公司旗下角逐本屆奧斯卡的幾部電影都成為了當前的大熱門,甚至有媒體猜測:“搞不好頒獎典禮結束後,除了最佳導演外最重要的幾座奧斯卡獎杯,都要被放進米拉麥克斯的榮譽陳列室了。”——最佳導演是唯一一個提名名單裏沒有米拉麥克斯出品電影的重要獎項。

就在二十世紀福克斯和哥倫比亞公司的電影部門主管坐在辦公室裏磨牙,暗自咒罵韋恩斯坦兄弟慣會收買人心,同時準備研究並模仿的時候,一件令他們喜聞樂見的事情發生了。

周一的《洛杉磯時報》頭條版麵上刊登了一篇新聞——《抹黑!打壓!米拉麥克斯的奧斯卡政治詭計》。

在報道中,記者詹姆斯·t·布裏克講述了一件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事:米拉麥克斯的宣傳顧問三天前主動聯絡他,請他看新聞網站德魯奇報道上和《美麗心靈》有關的負/麵/報/道,還重點強調了就是“揭露”影片原型約翰·納什同性戀、離婚、私生子和反猶主義的那些,在詹姆斯·t·布裏克表示自己知道這些新聞的時候,米拉麥克斯的宣傳顧問直接詢問他:“難道這不值得被刊登在《洛杉磯時報》上讓更多的讀者知道嗎?”

“那名米拉麥克斯的宣傳顧問還頻頻暗示,如果筆者能將《美麗心靈》的不利報道搬上報紙,將會為此而得到豐厚的報酬。”《洛杉磯時報》記者詹姆斯·t·布裏克在報道中寫道:“遵從新聞記者應有的職業道德,筆者決定拒絕那名宣傳顧問,並在此將米拉麥克斯涉嫌收買記者抹黑競爭對手的真相曝光。”

“好萊塢電影人都應提起警惕之心,不正之風在好萊塢滋生。一些電影公司為了確保自己推舉的電影能夠成功獲獎,在麵對口碑好、呼聲高的競爭對手時,不惜通過媒體以及各種私人關係抹黑對手。筆者不會是他們找上的第一個記者,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如果待到奧斯卡揭曉之時,《美麗心靈》等近期負/麵/新/聞纏身的優秀電影全麵落敗於米拉麥克斯的影片,筆者也不會感到奇怪,隻是那時的奧斯卡或許將會變成一個笑話,因為全世界都見到了奧斯卡加冕的是公關的勝利,而非藝術上的高超造詣。”

和這篇頭條新聞一起的,還有一張韋恩斯坦兄弟在去年奧斯卡紅毯上走過的照片。

記者詹姆斯·t·布裏克在他的報道中披露的內容震動了整個好萊塢,一直都不明真相的好萊塢底層群體震驚於米拉麥克斯及其掌權者韋恩斯坦兄弟的能量與手段,而那些早就懷疑頒獎季輿論風向不對的人,他們受到的震驚並不比無知的人少多少——因為說真的,哪怕是對於好萊塢的電影人來說,之前他們猜測到了黑幕是一回事,現在黑幕被證實的確存在又是另一回事。

托《洛杉磯時報》每日發行量上百萬的福,這件千禧年以來的頒獎季最大醜聞迅速傳遍了全美,甚至還被不少歐洲報紙轉載,尤其是英國媒體。因為好萊塢是目前公認的世界電影製造中心,以及國內電影市場過小消耗不了太多本土演員的緣故,每年都有大量的英國演員到好萊塢謀求出路,但好萊塢的製片廠多多少少都有點地域歧視,不肯給英國演員太好的角色,所以當好萊塢爆出醜聞的時候,英國媒體總是很樂於為事件的傳播再推波助瀾一把。

互聯網上關於這篇報道的討論熱度同樣很高,“米拉麥克斯”、“好萊塢醜聞”、“韋恩斯坦”、“奧斯卡”成為了近期互聯網搜索引擎上被搜索次數最高的幾個詞語。

而在一些熱門網站和論壇的好萊塢討論版麵裏,網民們更是興致勃勃的挖掘著更多報道背後的東西,像是當事雙方米拉麥克斯和《美麗心靈》背後的環球看到這篇報道後的反應如何?米拉麥克斯,不,韋恩斯坦兄弟真的在好萊塢擁有很大能量嗎?他們是隻抹黑了《美麗心靈》一部電影還是其他提名影片也包含在內?過去幾年內,奧斯卡給予了米拉麥克斯出品的電影不少榮譽,這些榮譽獲得的過程是不是也存在著不光彩的手段?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確切的,當虛偽的遮羞布還存在的時候,就算環球恨米拉麥克斯恨的牙癢癢,也拿他們毫無辦法,而現在,全世界都知道米拉麥克斯的宣傳顧問每天都在做些什麼,哈維·韋恩斯坦也不能再躲在幕後,他立刻令米拉麥克斯發出聲明,將整件事推到了宣發部門的自作主張上,稱錯誤源自部分員工的急功近利,自己作為ceo,並不會過問公司的每一件事。同時致電環球總裁,用對他來說非常謙卑的態度道歉,好打消環球或許會利用這次機會發動“七大”狠狠報複米拉麥克斯一把的念頭出現。

環球總裁原諒了哈維·韋恩斯坦沒有,公眾不得而知,,但同時,一陣“揭開韋恩斯坦公關曆史、爭議往屆奧斯卡公正性”的風潮,正在互聯網上快速蔓延。

像是在hso.com、hitfix等熱門網站,已經有好萊塢從業人員爆料說早在1997年,哈維·韋恩斯坦就曾用送禮物和辦豪華派對的方式收買學院會員和著名影評人,讓他們公開稱讚米拉麥克斯的電影《英國病人》,使這部影片一共奪走了十二項奧斯卡提名和最終的九座小金人,而一開始更受多數專業影評人喜愛的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就隻拿到了兩座獎杯。

還有爆料說,第七十一屆奧斯卡上《莎翁情史》掀翻《拯救大兵瑞恩》奪得最佳影片,格溫妮絲·帕特洛還因此片封後的一戰更是離不開哈維·韋恩斯坦的幕後謀劃。

以及去年為了讓《濃情巧克力》在奧斯卡上取得佳績,韋恩斯坦可謂手段倍出,他不僅大打族群牌,讓知名的黑人民權領袖傑西·傑克森和猶太人權益組織領袖福克斯曼公開讚揚此片,還利用了自己的人脈和媒體關係到處宣揚《角鬥士》的男主角羅素·克勞其實脾氣暴躁、性格狂妄自大。

有人提出疑問:威廉·布蘭德利似乎和哈維·韋恩斯坦合作過至少兩次?《莎翁情史》的男主角還是他呢,而且《魔戒》係列的電影版權也是威爾洛特從米拉麥克斯手上購買的,為什麼米拉麥克斯抹黑起《美麗心靈》來就這麼手下不留情,就不怕影響彼此間的交情嗎?

這些問題並不難回答,很快就有對好萊塢了解頗深的網友(或許就是個電影人)為其他網友進行了科普:

是的,除了《莎翁情史》外,威廉·布蘭德利還拍過米拉麥克斯的《驚聲尖叫》,並且據說哈維·韋恩斯坦決定要拍後來票房大賣的《驚聲尖笑》係列就是受到了他的啟發,這大概也是後來威爾洛特能買到《魔戒》改編權以及威廉·布蘭德利接拍《莎翁情史》的一個原因。

但是,曾經交情不錯不代表永遠不會起齷齪。然後這名知情人就好好的講述了一番1999年米拉麥克斯是如何在羅伯托·貝尼尼和威廉布蘭德利之間抉擇,然後認定布蘭德利太年輕幾乎沒有希望勝出於是放棄他,後來全力為貝尼尼公關奧斯卡影帝的。以及在《指環王:魔戒再現》創造票房奇跡後哈維·韋恩斯坦有多後悔賣掉小說改編權。

互聯網/上/信/息傳播的速度太快了,在很短的時間內,網友們已經用大量的信息——半公開或隱秘的內部消息,直接或間接的證據——將哈維·韋恩斯坦定位成了好萊塢最大的黑幕,隻手遮天的猶太佬或是不擇手段的投機商人。

等傳統主流媒體注意到這一切時,這些內容已經在互聯網上鋪天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