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後來《紐約時報》的說法, 這一年的北美頒獎季異彩紛呈, 個別公司(或個別人)為了一己私利,像競選美國總統一樣角逐這屆金球獎、奧斯卡, 各種涉嫌抹黑及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層出不窮, 將整個頒獎季攪合的比政壇大選還要烏煙瘴氣, 最後大半個好萊塢都被拖下了水,其中的曲折情節和戲劇性, 不禁令人瞠目解釋, 簡直精彩到都能拍成一部電影了。
當然,在《紐約時報》看來,那會是一部真實映射好萊塢頒獎季現狀的諷刺電影,充滿了黑色幽默的橋段,而不是什麼光鮮亮麗的時尚大片。
要談這場影響深遠的風波,還要從一家名叫“德魯奇報道”的新聞網站講起。
這是北美最臭名昭著但影響力也是最大的的新聞網站之一, 2000年的美國大選,共和黨和民主黨候選人的不少黑料都是最先被德魯奇報道曝光的。
1995年, 高中輟學後輾轉來到好萊塢打工的馬特·德魯奇在自己破舊的公寓內, 用兩根手指和一台手提電腦創辦了德魯奇報道, 網站最初的新聞全是德魯奇通過工作(cbs演播室紀念品商店店員)收集來的一些關於cbs的小道消息, 三年後, 當有關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與見習生的婚外情緋聞從白宮傳出,美國的傳統媒體紛紛閉口不言,《新聞周刊》甚至還“槍斃”了快要刊登出的一篇報道,隻有馬特·德魯奇在德魯奇報道網站中圖文並茂的點出了萊溫斯基的名字, 才正式揭開了克林頓性醜聞事件的序幕——這是全世界第一次,新聞網站搶在了傳統大報前麵報答送全球重要性事件,是互聯網新聞時代來臨的象征,也讓德魯奇報道一躍成為全球最有名的新聞網站。
雖然現在的年輕網民可能更為青睞hso(好萊塢新聞在線)這類新聞網站,因為hso的氣氛開放又自由,也兼具bbs式的社交功能,人們既可以在上麵爆料自己知道的名人不為人知的一麵,又能互相暢談討論。但是想要看到猛料的讀者或是害怕看到猛料的名人,還是會經常關注德魯奇報道——尤其是有誌競選總統的政客們,他們最恐懼在德魯奇的筆下看到自己的名字——因為馬特·德魯奇就是那種隱藏在網站和電子郵箱後麵默默窺視他人,尤其是名人隱私的人,他要麼不爆料,要爆料必定轟動全美。
這屆的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投票舉行的一天裏,德魯奇報道的新聞網站上突然出現了讓人興奮的閃光警報器的標誌,並立刻吸引了所有瀏覽新聞的人注意——通常來說,隻要網站上出現了閃光警報器的標誌,就是馬特·德魯奇今天有猛料要爆——果不其然,沒多久,一篇由德魯奇本人親自炮製的爆料就出爐了。
又大又閃的標題果然也很醒目:《雙,雙,謊言:《美麗心靈》男主角不為人知的同性之愛!》
“今年以來好萊塢最大的謊言出現了!”馬特·德魯奇在他的報道中語氣激烈地指出:“《美麗心靈》這部根據約翰·納什的一生創作的傳記電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極高的票房和絕佳的口碑令它成為同類題材影片中的佼佼者,幾乎每一個看過電影的觀眾都說他們為納什與命運搏鬥的勇氣感到讚歎,為他和妻子艾麗西亞間不離不棄的愛情感動,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是個謊言!”
“令人震驚的真相是,約翰·納什的真實生活遠不像電影裏描寫的那麼完美浪漫,他的人生遠比一些現代人更“多姿多彩”——納什的初戀對象就是一名男性,他還曾親吻過朋友唐納德·紐曼,1950年,約翰·納什向數學家約翰·米爾諾示好並試圖挑逗對方,1954年,納什在加州聖莫尼卡因“有傷風化罪”被逮捕,還因此丟掉了當時的工作!而且,早在與艾麗西亞相遇之前,納什就在麻省理工和一名護士施蒂爾相戀,兩人還有一個私生子,隻不過納什以兩人社會地位存在差距為借口並沒有和施蒂爾結婚罷了。還有,納什和艾麗西亞的愛情也沒有電影裏描述的那麼美好,他們在1962年就離婚了,1965年時,艾麗西亞還差點嫁給另一名數學家約翰·科爾曼·穆爾。”
“《美麗心靈》其實並未展現一個真實的約翰·納什,電影不僅回避了原著傳記裏大量的劇情,還虛構了很多情節,影片從頭到尾都在撒謊!為一個有私生子、離過婚的同性戀大唱讚歌,這才是《美麗心靈》的真實麵目!”
換做其他溫和派的媒體來講,他們可能會說“電影本來就是一種藝術,藝術是存在虛構成分的,百分之百忠於現實的那是紀錄片”。但德魯奇報道的抨擊非常毒辣,隻抓住原著中存在、影片裏刪去的約翰·納什年輕時和一些同性的曖昧關係不放,並對這點大加批判,轉移視線和抓重點的手法非常巧妙。
而且,這些批評在這個時間段被炮製出來,明顯是有另有目的。
這個目的也非常明顯:給《美麗心靈》扣上一頂同性戀的帽子。
更準確的說,是大打同性戀牌,意圖挑起學院會員們對《美麗心靈》的反感,盡可能的減少《美麗心靈》的選票。
或許有人會問,這管用麼?
事實上,的確會管用,同性戀在好萊塢有時是一個敏感而禁忌的話題,尤其對於學院來說。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ampas在1985年擁有4000多成員,截止今年初總共是5739名會員,十七年裏也隻增加了一千多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好萊塢電影工業不同環節上的專業或資深人士,因為如果沒有足夠的知名度和成就,主管委員會是不會邀請某人加入學院的。
每年少量的會員名額和苛刻的準入條件,使得“年齡偏大”成為大多數學院會員的特征,用《時代周刊》的一句話說就是:“ampas就像是個中老年俱樂部。”年長者們自然不如年輕人思想開放,會員的年齡分布特性決定了學院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保守。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年四十歲的朱迪·福斯特是les,而且有個戀愛長跑十幾年的女友,這在好萊塢並不是多難打聽的秘密。朱迪演藝生涯已經長達三十七年,拿過兩個奧斯卡影後,早就功成名就了,但她對外仍然一直隱藏著les的身份,因為朱迪·福斯特清楚的知道,盡人皆知的秘密也還是秘密,一旦她公開出櫃,恐怕她的事業生涯會立刻跳水,而且學院也不會再提名她了。
連朱迪·福斯特都如此小心翼翼,可以想見一貫倡導著包容性和多元化,號稱“自由派大本營”的好萊塢其實也沒那麼開放,更何況如今是共和黨執政,共和黨對同誌群體向來不友好,雖然小布什總統還未公開發表過反同言論,但在好萊塢,保守派的反同氣焰已經在抬頭了。
……
似乎是一夜之間,媒體上針對《美麗心靈》的批判就已經鋪天蓋地。
以德魯奇報道為起點,眾多影評人緊跟其後——其中不乏很多全美知名的影評人,也有很多是出了名的“收錢做宣傳”——加上不計其數的八卦小報,全都在拚命的抹黑《美麗心靈》,像是非要影片的名聲變得聲名狼藉他們才肯罷休。
不夠忠實原著似乎已經成了影片的原罪,而沒有在電影裏提到納什的私生子和同性戀傾向,更是罪上加罪。
關於《美麗心靈》的負麵言論到處都在流傳,媒體的攻擊浪潮來的如此之快、聲勢又如此浩大,短短一兩天內就成為了好萊塢乃至全美熱議的話題,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背後默默推動似的。
環球公司、朗·霍華德和包括威廉在內的眾多演員都被這場風波打的措手不及。
首先著急起來的是朗·霍華德,《美麗心靈》的名聲和他息息相關,如果影片名聲不佳,身為導演的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最大的影響,而且,《美麗心靈》是霍華德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作品,也讓他和最佳導演獎杯之間的距離無限接近,無論從哪個方麵考慮,朗·霍華德都不想看到這種負麵新聞繼續漫天飛。
他先是主動聯係了媒體,然後還上了一次脫口秀節目,解釋為什麼要在電影裏刪去和同性有關的情節——在二戰後的保守年代裏,有些心理學研究認為同性戀會導致一係列的精神問題,例如精神分裂症之類,這種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但在五六十年代卻非常盛行,直至今日仍有相當的影響力,傳統天主教家庭以此為借口將他們表現出同性戀傾向的兒子送去精神病院治療的不在少數。當然,他們現在改叫療養院了。
朗·霍華德解釋說原本是想在電影裏還原納什年輕時的一些風/流韻事的,但是擔心有觀眾會錯誤的把納什的精神分裂症和同性戀聯係起來,所以才刪掉了這部分情節。
朗·霍華德的說法得到了那些熱愛《美麗心靈》的影迷的理解和認同,但並沒有遏製住這股攻訐影片的浪潮,很多小報甚至連霍華德的澄清都不報道,反而一如既往的朝影片潑汙水。
這時候,恐怕連最天真的家夥都能看出來,這些瘋狂抹黑《美麗心靈》的媒體和影評人背後,真的有人為操縱的痕跡在。
環球高層緊急召開會議,研究該怎麼應對這場公關危機。
首先是要平息風波,讓針對《美麗心靈》不利言論盡快消失,其次,米拉麥克斯和哈維·韋恩斯坦也絕對不能放過。
——環球高層有自己的消息渠道,雖然沒有實打實的證據,但要確定米拉麥克斯是幕後黑手卻一點也不難。
身為好萊塢七大之一,環球的行動不可謂不迅速,高層前一刻統一了意見,後一刻就立刻展開了反擊。
環球先是花了大把的錢的來為《美麗心靈》挽回聲譽,包括在《綜藝》上重新刊登了朗·霍華德對劇本情節刪減的解釋;請原著作者西爾維婭·娜薩發聲明表示她非常滿意電影的改編,再順便批評德魯奇報道的偏見誤導;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邁阿密等學院成員聚居城市組織了多場看片會;在《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發行量超百萬份的大報訂閱版裏加贈彩頁宣傳書,來為電影造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