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打漁殺家》發生在江蘇太湖,有的說在邳州的官湖一帶。但根據1938年《國樂唱片》整理的京劇中,蕭桂英的第一聲唱詞是:“(內西皮導板)白浪滔滔海水發”,接著蕭恩的唱詞是:“(西皮散板)父女打魚在河下,家貧哪怕人笑咱。桂英兒掌舟舵父把網撒”。而且還有:“蕭桂英(白):‘爹爹年邁,這河下生意不作也罷!’蕭恩(白):‘本當不作河下生意,怎奈你我父女拿什麼度日呀?’”又有蕭恩:“(西皮原板)……二賢弟在河下相勸與我,他勸我把打魚的事一旦丟卻。”此外還有不少關於“河下”的台詞。
江蘇太湖或者邳州官湖都是淡水湖,與海水的潮汐無關,肯定不會有“白浪滔滔海水發”的場景發生。從唱詞中的“白浪滔滔海水發”、“父女打魚在河下”可知,蕭恩打魚的地點應定位於有潮汐出現的“河下”海口地域,石橋村位於秦口河(上遊是古鉤盤河)和徒駭河的交彙處,此處的潮汐規律是半日潮,每天兩次潮漲潮落,漁業資源豐富,似與唱詞中的地望相仿。阮小七是漁民出身,他隱居此處捕魚為生,倒也算是理想的去處。據史料記載,阮小七是梁山水軍頭領,確有其人。宋江起義在《宋史》中有三處記載,其他史籍、著錄和野史、筆記中多有記述。明·郎瑛(1487~1566)在《七類修稿》中也載有宋江36人的名字,其中有阮小七等。
阮小七隱姓埋名來此隱居,恐怕還與周圍的地理人文環境有關。石橋村所在的秦口河兩岸,是宋代朝廷的官辦永利鹽場。據《宋金元時期山東鹽業的生產與開發》(作者:王賽時)說:北宋時的無棣縣境內已經開設鹽場,稱為永利場。今沾化縣久山村出土過一方石碑,上麵刻寫“政和三年,永利場酒家石九思等人……湊錢修塔”等字樣,可證元明時期著名的永利場開啟於北宋時代。石橋村正處於宋代永利鹽場北部海運交通要地。綠林好漢及各路強人在此出沒,也就可以理解了。
秦口河的兩岸有著很多的傳說,沒有什麼文字記載,卻記在人們的心中。樸素和河水滋養浪漫,美好的想象中,人們度過苦難的年代。
雨後的秦口河像老照片,存留過去的痕跡。午後河麵安靜,停泊岸邊的小船,述說古老的故事,等候主人解開纜繩。我漫步泥壩上,凝望寬廣的河道,濕潤的氣息。這是生命的河,一條活著的河,它與平原的風俗和文化不可能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