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如不斷生長中的花,你不能強迫它永遠璀璨的開,就算是一生一世都癡戀的一對戀人,他們也不能一直以來,就僅得一種滋味,他們的永恒常在於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不斷更新姿態內容才是唯一令愛情常青之法。不過,對於那些愛得長久,而又說要永遠愛下去的人,我又要問,究竟什麼才是永恒呢?是整個青春,還是整個生命,還是連來世也算在裏麵,又或者是永無止境的生生世世呢?
聞一多先生詩裏說:“隻是你要說什麼海枯,什麼石爛……那便美得死我。這一口氣的工夫還不夠我陶醉的?還說什麼‘永久’?”
葉的故事。
沒有葉脈相同的兩片樹葉,每一片葉都是一頁獨自的曆史,雖然它在無際的青蔥中總是堆以分辨,但一陣水,從樹上抖落下來的卻是那麼清晰的一片,搖曳顛簸的似孤舟,尋著彼岸的歸宿。
乘著突然強勁的風勢,它想一個翻騰,重新躺靠在曆久的樹枝上,奈何一瞬後仍然這般無力地顫跌下來。放心安歇吧!等著你的是溫暖包容的泥土,你埋在裏麵會覺得舒服,太陽在那方未曾死去,甘霖更要經常滋潤你的身,光和水沁得你煥然一新,於是有機會時,你自然再要披上嫩綠的衣裳。
在那堆黝黑慘黃的泥土裏,我隱約可見你凋殘的葉形,直至你完全腐毀埋沒之後,我仍知道你還是存在。於是我突然悟到枝上的綠葉,原來是汙泥的再造,而一攤殘垢的土壤,根本就是充沛著生命的綠色。
人的生命豈會異於葉,從新綠轉為微黃,從驕矜變為軟解,每一片葉,每一個人都是走著這曆程,但永遠沒有兩片樹葉可以貼在一起一模一樣,也沒有兩個人的呼吸一直是起伏一致的。你也許常關念的是一片落葉的蕭蕭,可曾想過新葉的來處不也正是混和在泥土裏的凋葉?曾否因為源源不息,卻竟是不曾重複過的生命珍重你自己?
不怕枯葉的飄零萎謝,隻要還有穹蒼,就有葉的地方;也不怕葉的平凡,因為每片葉都負著一個不同的故事。
[鑒賞]
這篇散文,由五個部分組成。每部分有一個意義中心。散文以優美的語言,輕柔的格調,講述了一個個人生哲理。
《第一線微芒》,作者從日出的產生過程,悟出一個生活的哲理:任何美好事物的誕生,都要經過艱苦的曆程。了解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痛苦曆程中所孕育出的事物,並領悟這種事物的美妙。
文章以日出為線索。開頭:“從沒有看過日出的人,實在是枉過此生了。”結尾“……後來又是那一股殷紅的朝霞,伴著半出的紅日,我有莫名的激動,真想流淚。”
在文章中,作者並非讓人看日出之景觀,而是讓人體會日出所經曆的過程。日出“如一粒種子在黑暗中醞釀、掙紮,以致毅然地長出嫩芽,……太陽也同樣經曆很久的奮鬥、摸索、才將黑夜化為黎明。”
日出,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新生活的起點,假若“昨天過得不好,今天仍然可以再來。”對於勇於進取的人,時光永遠是仁慈的。
作者以“父子之情”,進一步說明“吃過苦中苦,方得甜中甜”的道理。這一例,平凡而又生動,對於全文的主旨也是一種烘托和呼應。
文章告訴讀者,隻有不懈的奮鬥,方能成功。真正經曆了艱苦拚搏的人,才能得到成功的喜悅。
《朝暉》,作者讚美了用一雙手掌和一對膝蓋爬行的人的頑強意誌。陌路客的形象,對於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嘲諷。作者表明,世上懂得生活的意義的人是多數;懂得生活的價值,那便是熱愛生命。
《獨處》,表明每個人都要走自己的路,獨處並非人們所能逃脫的事。而且獨處,可以使人的個性能夠任意發展,有利於人的意誌的培養。
《專一與永久》,作者以對愛情的看法為例,表明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永久”是不現實的。
《葉的故事》,從葉的死亡與再生的過程中,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重要的是能夠為社會有所奉獻,而並非尋求在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平凡的人並不平凡,因為普通人也對社會承擔著各種不同的義務。
這五個部分,都以簡潔的語言,揭示出重要的人生哲理。雖然是講嚴肅的人生哲理,但語言並不死板,相反,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文章雖以自然的景觀(日出或一片綠葉)或以作者自身的生活體驗來闡明人生哲理,但文章飽蘊著作者的強烈情感。這種情感,也感染著讀者,吸引讀者去仔細品味文中的寓意。
總之,這篇散文,像是一組優美的散文詩,作者以真實的情感,以親身的經曆與體驗,揭示出重要的人生哲理,讓人讀後,不僅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夠增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