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家鄉的閣樓(5)(2 / 3)

奇怪的是今年夏天在巷子裏乘涼的人不多,夏夜敞開的生活又有隱蔽起來的趨勢。這都是那些倒黴的電視機引起的,那玩藝以一種飛躍的速度日益普及。在那些燈光暗淡的房間裏老少鹹集,一個個寂然無聲,兩眼直瞪,搖頭風扇吹得呼呼地響。又風涼,又看戲,誰也不願再到外麵去。有趣的是那些電視機的業餘愛好者,那些頭發蓬亂,衣冠不整的小青年,他們把剛剛裝好還沒有配上外殼的電視機捧出來,放在那磚頭地上作技術表演,免費招待那些暫時買不起或者暫時不願買電視機的人。靜坐圍觀的人也不少,好像農村裏看露天電影。

小巷子裏一天的生活也是由青年人來收尾,更深人靜,情侶歸來,空巷沉寂,男女二人的腳步都很合拍、和諧、整齊。這時節,路燈灼亮,粉牆反光,使得那掛在巷子頭上的月亮也變得紅殷殷的。腳步停住,鑰匙聲響,女的推門而入,男的遲疑而去,步步回頭;那門關了又開,女的探出上半身來,頻頻揮手,這一對厚情深意。那一對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男的手足無措,站在一邊,女的依在那牌坊的方形石柱上,賭氣、別扭,雙方僵持著,好像要等待月兒西沉。歸去吧姑娘,夜露浸涼,不宜久留,何況那方形的石柱也依不得,那是塊死硬而沉重的東西……

麵對著大路你想馳騁,麵對著高山你想攀登,麵對著大海你想遠航。麵對著這些深邃的小巷呢?你慢慢地向前走啊,沿著高高的圍牆往前走,踏著細碎的石子往前走,扶著牌坊的石柱往前走,去尋找藝術的世界,去踏勘生活的礦藏,去傾聽曆史的回響……

1983年10月於蘇州。

[鑒賞]

陸文夫(1928年生),江蘇省人。作家。著有小說集《小巷深處》、《特別法庭》、《小巷人物誌(一)》、《美食家》、《圍牆》及《文論集》《小說門外談》等。

作為一個中年作家,陸文夫的眉宇間過多地緊鎖著一種人生思考。他對人生的體驗是深刻的,苦辣酸甜,靡不曾嚐。

因此,他較少樂觀的羅曼的暢想,他隻在深沉的思索中汲取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他的感情是深摯的,心緒是凝重的。他不可能不對青少年時期給過他許多悵惘和希望的一切,湧動著戀念的深情;他也不可能不對消磨了他過多的寶貴時光的事物存留許多複雜的記憶。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滿懷無限的深情述說蘇州小巷的故事,描摹蘇州小巷的風土人情,並在對小巷的述說與描摹中,寄托作者不盡的思念與愛。

《夢中的天地》以回憶中的小巷為線索,通過對作者異常眷戀的小巷的描繪,以及對過去的和現在的小巷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蘇州小巷的懷念,對舊世界的摒棄與對新社會的熱愛。

然而,在展示對新舊社會兩種不同風格的小巷的好惡的時候,作者並不是直白而又平板地坦露自己的看法,而是巧妙地運用了一個對比的手法,使兩個時代小巷的不同麵貌不但躍然紙上,而且對照鮮明強烈,足以給人一個異常深刻的印象。

文章在開頭,便以一種陰晦的筆調為我們勾畫出了蘇州平民小巷的雜亂和晦暗,雖鄉味十足,但終竟逃不脫一個低婉的調子。接著,作為前一種雜巷的參照物,作者又寫了富貴人家高牆大屋的街巷,這裏雖很少有前者的混亂和低沉,但又畢竟缺少了前者的生氣,因此不免顯得死氣沉沉、寂寥頹圮。這是一種對比。

在作者傷情地寫完了這種以灰色為基調的關於小巷的記憶之後,筆鋒一轉,馬上又以飄乎明快的筆觸,淋漓盡致地敘寫了當代小巷的風貌,歌頌了小巷生活的豐富多彩與和美幸福。他不但寫了人們的享樂,也寫人們的追求,他不但也寫愛與理解,而且還寫了情人之間的“別扭”。現實中的小巷是可愛的,而且讓人流連忘返,思緒萬千。這就又與前麵所述的舊式小巷形成了異乎尋常的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