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在呼倫貝爾草原也留下了他們的遺跡。其中最有名的是兩條邊牆。一條邊牆在草原的西北部,沿著額爾古納河而西,中間經過滿洲裏直到達賚湖的西邊,長約數百裏。這條邊牆顯然是為了防禦蒙古人侵入呼倫貝爾草原而建築的。但據史籍所載,在蒙古人占領這個草原以前,遊牧於這個草原的是塔塔兒人,蒙古人不是從女真人手中,而是從塔塔兒人手中接收這個草原的。根據這樣的情況,這條邊牆,似乎不是女真人修築的。隻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為了抵抗蒙古人的侵入,當時的塔塔兒人和女真人是站在一邊的,女真人才有可能修築這條邊牆。另一條邊牆在呼倫貝爾的東南,這條邊牆是沿著大興安嶺南麓自東北而西南,東起於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尼爾基鎮,西至科爾沁右翼前旗的索倫,長亦數百裏。王國維曾在其所著《金界壕考》一文中對這條牆作了詳細的考證。有人認為這是成吉思汗的邊牆,並且把劄蘭屯南邊的一個小鎮取名為成吉思汗,以紀念這條邊牆,這是錯誤的。毫無疑問,這條邊牆是女真人建築的,其目的是為了保衛呼倫貝爾南部的草原,免於蒙古人的侵入。但是成吉思汗終於突破了這兩道邊牆,進入了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古代遊牧民族的曆史搖籃,而且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他們利用這裏的優越的自然條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裝自己的軍隊,然後以此為出發點由東而西,征服內蒙中部和西部諸部落或最廣大的世界,展開他們的曆史性的活動。鮮卑人如此,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也是如此。

鮮卑人占領了這個草原就代替匈奴人成為蒙古地區的支配民族,以後進入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鮮卑人在前進的路上留下了很多遺跡,現在在內蒙和林格爾縣境內發現的土城子古城,可能就是北魏盛樂城的遺址。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也是鮮卑人留下來的藝術寶庫。我們在訪問大同時曾經遊覽雲岡石窟,把這裏的藝術創造和紮賚諾爾的文化遺物比較一下,那就明顯地表示出奠居在大同一帶的鮮卑人比起遊牧於紮賚諾爾的鮮卑人來,已經是一個具有高得多的文化的民族。如果把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的藝術,作一比較研究,我想一定能看出鮮卑人在文化藝術方麵更大一步的前進。

在呼倫貝爾草原遊牧過的契丹人,後來也向內蒙的中部和西部發展,最後定居在黃河流域建立了遼王朝。契丹人也在前進的路上留下了他們曆史的裏程碑。他們在錦州市內留下了一個大廣濟寺古塔,在呼和浩特東四十裏的地方留下了一個萬卷華嚴經塔,還在大同城內留下了上下華嚴寺。我們這次遊覽了錦州的古塔,欣賞了大同上下華嚴寺的佛像雕塑藝術。從這些建築藝術和雕塑藝術看來,奠居在錦州和大同一帶的契丹人也是一個具有相當高度文化藝術的民族。

為了保衛呼倫貝爾草原建築過兩條邊牆的女真人,後來也進入黃河流域建立了金王朝。和鮮卑人、契丹人略有不同,女真人在進入中原以前已經具有比較高度的文化,現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南的白城就是金上京。在這次訪問中,有些同誌曾經去遊覽過金上京遺址,從遺址看來已經是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城市。這個城市表明了當時女真人已經進入了定居的農業生活,並且有了繁盛的商業活動。

成吉思汗在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以前,始終局促於斡難河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狹小地區。但當他一旦征服了塔塔兒人占領了這個草原,不到幾年他就統一了蒙古諸部落,正如他在寫給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詔書中所說的:“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

蒙古人當然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元順帝在失掉了大都以後,帶著他的殘餘軍隊逃亡,不是逃往別處而是逃到呼倫貝爾草原。朱元璋似乎也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他派藍玉追擊元順帝,一直追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東北八十裏的地方,在這個草原中徹底地殲滅了元順帝的軍隊以後,蒙古王朝的統治才從中國曆史上結束。

曆史的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