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詩的春天春天的詩(1)(2 / 3)

詩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詩。因為春天的詩,歌唱了新的生命的美。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是的,春天的詩將會陶冶人們的情操,鼓舞人們更熱愛生活,更勁健挺拔地投身於詩的春天,進取的春天。

[鑒賞]

杜黎均(1923~),原名杜敬遠,河南杞縣人。早在年輕時,他就以寫詩受到文壇關注,後改攻美學,依然沒有放棄讀詩、寫詩雅興。還著有散文《詩的春天,春天的詩》、《美好的記憶—回憶趙樹理》等。

作者以治美見長,同時,他又是一位詩人。《詩的春天,春天的詩》就十分典型地代表了作者詩人兼學者的風格。這篇文章是一篇構思獨特、巧妙的詠春散文。它抒發的是作者對春之聲的喜悅之情,對春天活力和生命的讚美。

在不同詩人的眼裏,春天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情境。“詩人不可能談及一個事物而不使它浸透了他們自身的內在生命力。”(卡西爾《人論》,第196頁)。在一位多愁善感的詩人眼中可能會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詞),“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紅樓夢·葬花吟》)的畫麵。而作者看到的春天“是一個充溢著詩和美的季節。大地在萌動,陽氣在升騰,小溪流在衝碎冰花嬉鬧著向遠方迅跑,樹木、田禾,花草、鳥魚,也都在抖擻著勁健的身影,愉快地滋長著新的生命。”於是,作者詩興大發,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對春天的讚美:“啊,春天多麼富有活力,多麼年輕……”

以“活力”、“年輕”形容春天,這不是一個已經人格化了的春天嗎?這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春天嗎?

從時序年齡上看,人可分為年輕與老年,而從精神生命上看,也有這樣的區分,隻是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並不成正比。有的人還年輕,然而,他的精神已經老了;有的人老了,然而他永遠年輕。從這篇散文看,作者正屬後者。他的生命裏永遠洋溢著詩的春天,所以他才可以寫出春天的詩。

作者是以寫詩的手法寫這篇散文的,文章通篇籠罩在濃育的詩意之中。作者全身心地擁抱春天,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在春景裏形成情景交融的意景,這對構成本文的詩意起著主要作用,同時,直接引用很多詠春的詩句也烘托了詩的氛圍。作者筆下的春天是迷人的“詩的春天”:和煦的陽光,暖人的微風,酥油般的細雨,紅的桃花,碧玉般的春柳,綠絲帶似的枝條……這樣的描寫文中隨處可見,貫穿始終,加以筆調的清雅活潑,誰能不為之動情,為之神往呢?詩的語言,淨化了的詩的生活圖景,給人以高尚美的享受。

統觀全文,格調高遠,詩意盎然,尤其是在文章的構思上不落俗套,推陳出新,如借古詩意境抒懷,不僅天然渾成,不露痕跡,而且能捕捉到所借意境的藝術神韻,深刻體味其精妙之處,將它融入自身的創造之中,這種借境實際上是創造性地化用,對文章的表達起著主要作用。比如,文中作者通過引用劉禹錫“驚起鴛鴦出浪花”一句,給讀者描繪出這樣的一幅春天的圖景:“鴛鴦本在平靜的河麵悠閑浮遊,但春風急來,水波驟起,鴛鴦隨波起伏,銀花散飛。”這種文字不僅凝煉傳神,而且是在原意基礎上,想象加工,創造出新的意境,從而提升了文章的主旨。

徽州道上。

吳泰昌。

傍晚必須趕到屯溪。主人剛沏的新茶喝了二道,還那麼青綠,就不得不停杯啟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還是大晴天,這會兒變臉,下起雨來。離開家鄉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幹燥卻不曾使我忘掉家鄉雨絲的記憶。中學時,每當春秋遠足郊遊,最怕的就是陰雨天,晚上睡覺也不踏實,擔心屋簷的滴嗒聲。那時我尚未嚐過失眠的滋味,一覺睡到天亮,心裏有事,四五更時會自然醒來,揉著惺鬆的眼睛到天井裏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樓、爬翠螺山的興致,被這討厭的雨絲抹掉了。

早起聽廣播,說江麵有六七級大風。多年不曾有過的怕雨的心情又潛上心頭。昨天與那沙同誌約好,上午他從合肥到蕪湖,我跟他的車一道去屯溪,我們要參加的座談會明天開始。這麼大的風,輪渡能照常開嗎?二十年前有次我從裕溪口過江,趕上大風,輪渡停擺,隻好佇立江邊,眼望長江浪濤中點點風帆顛簸遠去,恨不得一腳跨過江南,去親吻那令人依戀的青山綠水。現在可不同了。這點風算什麼?十時半那沙同誌準時過江了。我們從蕪湖出發時,漫天的急雨突然駐腳,天空明亮起來,將這座江城滌淨一新。

我平日自稱是皖南人,不說黃山,連皖南山區還未去過。那沙同誌是廣東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點的集鎮,多半能說出它們的名字,有時還能長長短短談些有關的風俗人情的趣話。

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跡到過這裏,光憑這點,就使這座古城遐邇聞名。友人請我們嚐新,泡了本地出產的敬亭碧雪。據說,這茶近年很為中外茶客稱道,頗有與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爭勢的勁頭。我從小隨大人養成喝茶的習慣,現在每天至少要換二杯。說實話,無非是驢飲,哪裏知道喝茶還有許多講究,什麼粗茶細喝,細茶粗喝,好茶的水衝出來是清的,次茶的水衝出來是渾的。我端起自帶的茶杯(玻璃罐頭瓶),茶水明淨,透過浮動的新芽嫩葉,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對麵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語文教師,現在這裏的一所中學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