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是一篇極富象征意味的抒情散文。作者運用童話般的敘述方法和詩一樣的語言,描述了地下森林的概貌,從而讚美了地下森林的生命力和不爭地位但求奉獻的高尚品格。
該文雖是詠物的,但是它的意義卻永不止於此。因為它在文化意義上是較廣譜的,讀者可以把這裏所述寫的“物事”當“人事”來讀,來理解。所以,讀這篇散文時,給人的審美感受是非常強烈的,你會惋惜,你會不平,你會激動,你會亢奮,你會敬佩,你會讚歎!《地下森林斷想》有一些獨到的藝術創造。
首先是它的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這篇散文貫串全篇的,幾乎都是敘事。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作者去尋覓地下森林,次憑想象敘寫地下森林是怎麼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的,最後寫它的勝利。是標準的敘述筆法。可是,我們幾乎處處都聽得見作者的心跳,讀得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她為地下森林大聲鳴不平;她為大自然生命的偉力所深深感動;她為地下森林深情的歌唱。幾乎全是敘述的語句,同時又幾乎全是抒情的語句。分不清哪是陳述句,分不清哪是抒情句,原來,它們都很自然地融化在一起了。字裏行間洋溢的都是情,情的強烈使得我們讀者被它感染,感動。藝術感染力是相當強烈的。
其次是豐富的想象力。
作者去尋見“地下森林”。“隻因為它集中於井底一般的深穀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見陽光,有人便為它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散文作者當然不是地貌學家,麵對著這一片長在她腳下的森林,當然不會去運用科學論證的方法去考求地下森林的發生與發展。而是發揮文學家的想象能力,飽醮感情又飽含寓意地想象地下森林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意境,有千萬年的荒涼景象,有各方麵(夥伴)的幫助,有陽光的不公,有成材後的雄奇修能,內美芬芳。想象的作用使得散文充滿詩情畫意。
再次是它的擬人化手法。
《地下森林斷想》寫物事宛如人事,原因就是因為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我們看到,峽穀的深沉與堅韌,長風、清泉的理解與幫助,魚鱗鬆、白樺、青楊、黃菠蘿的仗義行俠,陽光的無情與偏私,地下森林對生命熱烈真摯的愛和它的堅硬、挺直……無不都是人的品格與稟性。
正是這種擬人化手法加大了童話效果,使文章的語言生動起來,充滿情感,接近詩意化的表達,讀到文章的最後,我們的心也隨著作者的情感張揚,而波動不已……
牡丹的拒絕。
張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讚譽,是由於它的美。
它美得秀韻多姿、美得雍榮華貴、美得絢麗嬌豔、美得驚世駭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確定、所公認了的。它的美不懼怕爭議和挑戰。
有多少人沒有欣賞過牡丹呢?
卻偏偏要坐上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千裏萬裏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約而同、揣著焦渴與翹盼的心,濤濤黃河般地湧進洛陽城。
歐陽修曾有詩雲:洛陽地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
傳說中的牡丹,是被武則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貶去洛陽的。卻不料洛陽的水土最適合牡丹的生長。於是洛陽人種牡丹蔚然成風,漸盛於唐、極盛於宋。每年陽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園林千株萬株牡丹競放,花團錦簇香雲繚繞—好一座五彩繽紛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陽去看的。沒有看過洛陽的牡丹就不算看過牡丹。況且洛陽牡丹還有那麼點來曆,它因被貶而增值而名聲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這一年已是洛陽的第九屆牡丹花會。這一年的春卻來得遲遲。
連日濃雲陰雨,四月的洛陽城冷風嗖嗖。
街上擠滿了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來的看花人。看花人踩著年年應準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發葉、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紅、海棠更已落英紛紛—可洛陽人說春尚不曾到來;看花人說,牡丹城好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