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這首詩,就是一幅民俗風情畫。
一個陽光明媚、喜鵲鬧春的好日子,隔隴傳來歡快的嗩呐聲,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就要走進桃林;列隊枝頭的小鳥相互議論:瞧,花轎多麼氣派,這是誰家漂亮的閨女呀?討厭,走在前麵的媒婆打扮得妖裏妖氣,好像她比新娘子還要俏麗呢。
全詩篇幅雖小,手法也單純,但包含的內容和意象很豐富,表達效果能抵得上一篇小說。
梅山風(八)
棒槌聲脆搗黎明,婆媳輕呼井底星。
西嶺嫦娥嬌似玉,雄雞托日唱春耕。
品讀。
描寫鄉村日常生活,是有相當難度的。寫虛了,就會失之空洞;寫實了,又平直乏味。隻有虛實相襯,才能收到賞心悅目的審美效果。這首小詩,采取虛實相襯的手法,首先通過遠處傳來的棒槌聲,反襯鄉村黎明靜悄悄;然後再推出井旁槌洗衣裳的婆媳,妙用“輕呼”兩字,凸顯了鄉村婦女勤勞而含蓄的獨特品性……
全篇寫景寄意,虛中有實,畫麵生動,傳遞出豐富的民間文化信息。
梅山風(九)
哥躲後山學鳥鳴,挑簾招手閃桃紅。
爹娘探問女兒怯,月上樹梢聽夜鶯。
品讀。
青山彎下腰,讓疲憊的夕陽停靠歇腳;溪水繞過九道彎,逗留在吊腳樓下彙成桃花潭。桃花潭水呀深千尺,怎比得阿哥阿妹的深深癡情。
古樸的民風似酒,純樸的愛情如歌。挑開梅山少女的竹簾,探幽原汁原味的愛情童話。
梅山風(十)
少年相逐采蓮回,嶺掛霞帔誰巧裁。
月泊岸頭雲拍水,山歌滿簍出船來。
品讀。
寫秋日采蓮,詩人並沒有正麵描寫采蓮過程,而隻是選取采蓮人歸來,將月下靠岸時出現的一個有趣的場景加以集中表現。
整個采蓮過程的歡快情趣,由“相逐”兩字盡數透出,可想象出梅山少男少女的天真活潑。晚霞如紗,月亮如泉,民歌如笛,盡在晚歸的背簍裏。走進民間,民謠乃詩歌生命之源。
梅山風(十一)
雙鵝戲水踏青萍,惹得魚蝦亂陣行。
悔教淘金思浪子,長堤獨坐繡閨情。
品讀。
作品創作,當然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這首以“怨婦”為主題的小詩,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後,大量鄉村勞動力外輸,青壯男人南下打工,女人獨守家園的境況。此詩,通過寫景狀物,抓住“雙鵝戲水”和“魚蝦亂陣行”等典型化的細節,細膩地刻畫了一位鄉村少婦寂寞無奈的微妙心理,尤其末句中的“繡”字,抽出了女主人公綿綿不盡的愁思,“怨婦”形象,活脫而出。
梅山風(十二)
銀幕歌聲蕩穀場,追風蒲扇流螢光。
路逢姑嫂叨家事,丟了細伢跑了郎。
品讀。
在樣板戲一枝獨秀的年代,電影是百姓娛樂的精神食糧,而露天電影更是鄉村百姓大飽眼福的快樂節日。
這首詩,以紀實的手法,攝取了鄉親們趕場看電影的有趣場景:穀場上電影已經開始,歌聲牽引著正在路上的鄉親,而“追風蒲扇流螢光”這個細節,生動地表現了趕路人的迫切心理,也點明了鄉村夜晚的環境特點。當然,路遇久未謀麵的親人,興奮的婆娘們不知不覺放慢腳步,自然會嘮叨一些家事,其結果“丟了細伢跑了郎”。生活化的細節描寫,風趣的語言表達,是敘事詩的成功要素。
梅山風(十三)
五裏老街對搭篷,千家貨主笑相迎。
阿嬌低首梳長辮,換得胭脂喜燭紅。
品讀。
我國民間有一種傳統自由貿易集市活動,俗稱趕場。在梅山地區,也叫墟場,每隔四天一場,一般在居民比較集中的小鎮集市,也算得一種民俗節日。
這首詩,對墟場熱鬧場景隻作寫意勾畫,重點是通過阿嬌“長辮換胭脂”的細節描寫,含蓄地刻畫了一個鄉村貧困少女,為了妝扮成美麗新娘,不得不割舍“心愛之物”的複雜心理。有了生動感人的細節,人物便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