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風(一)
忽見羊羔綠草風,童謠才唱未知名。
隔江遙看銀河譜,借得瓊樓玉笛聲。
品讀。
《梅山風》,以古典七言絕句形式,充分吸收民歌養料,再現了大梅山地區獨特的風情風貌,充滿濃鬱的鄉土風味和生活氣息,具有較高的文學品味。
這是開篇之作。風吹草綠,山坡上羊羔若隱若現,兒童搖著牧鞭,哼唱著山野童謠;迎麵而來的客人,也許聽不懂俚俗的詞兒,而這天籟之曲,入耳卻如飲山泉,如沐春風,沁人心脾。下山觀景,如詩如畫。隔江遙看高山飛瀑流泉,多麼像跳動的五線譜,這人間少有的美妙樂章,隻有借得仙人的玉笛才能演奏。後兩句,以視覺寫聽覺,給人飛動、飄逸的藝術感受,手法不同凡響。
梅山風(二)
吹笛牛娃傍水行,戲將竿竹釣蜻蜓。
捉蝦滿弟溪中喚,山隱夕陽入畫屏。
品讀。
這是一幅山野牧歸圖。全詩以寫景記事,選擇牧歸途中“笛吹斜陽”、“戲釣蜻蜓”和“溪中捉蝦”幾個小插曲,卻能以少總多,生動形象地傳現出牛娃活潑可愛的天性,也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的審美情趣。
梅山風(三)
鴛鴦欲睡釣竿輕,激水魚娃作隊行。
三兩牧童河畔看,阿蓮呼喚勿高聲。
品讀。
又是一幅清新脫俗的牛娃觀魚圖。盛夏時節,避暑的鴛鴦躲藏在飄香的新荷下,依稀可見的魚兒排著隊逆水而上;幾個稚氣未脫的牧童趴在河堤上好奇地觀看釣魚,這時阿蓮走來,呼喊小弟回家,牧童搖搖手,提醒不要大聲,生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兒。
畫麵既有背景襯托,又有細節描寫,鴛鴦、河畔、魚兒、牧童、阿蓮,相映成趣,自然生動,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此詩之妙,在於能抓住生活中稍縱即逝的情形,以細膩而簡潔的筆墨傳達出豐富的意態。
梅山風(四)
阿蓮來自白雲家,背簍山歌背簍霞。
紫鵲台前拜月老,冤家橋下問魚蝦。
品讀。
這首詩的內容和風格都像民歌,但比原生態民歌敘事簡約,在十分有限的文字內,給人馳騁想象的空間。采茶少女披著晚霞歸來,“背簍山歌”表達了滿載而歸的快樂心情;切換過來,通過“月下待人”和“橋下問魚蝦”兩個場景對襯描寫,有趣地表現了一對“冤家”不同的愛情表達方式。這種淡化情感色彩的鏡頭,讓人浮想聯翩。
梅山風(五)
暮歸學崽躲迷藏,遍繞籬笆水岸旁。
誤入迷途仙鵲洞,穿山火把呼兒忙。
品讀。
在一般文人眼裏,隻有“雅事”方能入詩。作者卻以為,美往往“藏”在凡情俗事之中,有待我們去挖掘、捕捉和發現。
山村玩迷藏,的確是最佳場所。幾個調皮學崽,放學後玩起捉迷藏的遊戲。開始時還好,隻是在屋旁的籬笆、岸邊轉來轉去,你藏我抓;可是玩著玩著,就玩得忘乎所以了,不知不覺就跑進了山上的仙鵲洞,迷途回不了家。這下可好,驚動了父母,發動鄉鄰點著火把,漫山呼喊尋找。這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件“俗事”,被詩人拈來寫入詩中,蠻有情趣。
梅山風(六)
碧空頭頂火盈盆,割稻阿哥汗水淋。
妹係汗巾羞遞過,轉身丟帕變涼雲。
品讀。
常言道,小說敘事寫人,詩歌抒情言誌。而作者模糊文體界線,常以詩詞敘事刻畫人物,表達其思想感情,也別開生麵。
這首小詩,以白描敘事,描寫了一對青年戀人,在炎炎烈日下相互關愛的勞動生活場景;尤其通過阿妹“羞遞汗巾”、“轉身丟帕”等細節,成功地刻畫了鄉村少女表達愛情的獨特方式和真摯情感。這種傳統農耕文化背景下而產生的樸素愛情,令人品味。
梅山風(七)
隔隴忽聞嗩呐聲,顛搖花轎近桃林。
雛鶯列隊枝頭鬧,花臉媒姑俏麗人。